抑郁了,我需要休学和辞职吗?

文守玉医生 发布于2020-07-16 09:15 阅读量6964

本文由文守玉原创

很多患有抑郁症的朋友都有过休学或辞职的念头,无论是压力过大想逃避也好,还是单纯地不想和人产生连接也好,休学/辞职,已经成为了我们面对困难时的一种本能选择。

不仅仅是抑郁症病友会出现这种想法, 在今年疫情的大背景下,几乎所有人都面临着学业和工作的危机,这无疑对本身敏感脆弱的抑郁症朋友更容易产生影响。

微信图片_20200716090545.jpg

休学/辞职虽简单,但这种几乎本能性的想法不仅会耽误了本来正常的人生轨迹,也可能阻碍到病情的好转。

是否休学/辞职,首先应该从人们自身的病情考虑,疾病的严重程度是最重要的判定因素。

一切抛开严重程度谈休学/辞职的言论,往往都是对病情、对自己、对未来不负责任的表现。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两种疾病状态来判断休学/辞职在现阶段是否合适:

微信图片_20200716090654.jpg

如果是轻中度的抑郁,此时可能会出现比如失眠或嗜睡的睡眠障碍,身体疲惫缺乏精力,肠胃不适,头晕头痛等常见的躯体化反应。

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偶尔放松一下,远离学业或者工作的压力,比如给自己放一个小假休息一段时间。

但这个时间一般不能超过三个月,如果超过三个月甚至更久,那就不是一个短暂的放松,而是在逃避。

微信图片_20200716090803.jpg

如果是在重度抑郁的情况下,人们往往是难以完成正常的学业和工作的,尤其是已经出现了一些类似妄想、幻觉的时候。

不仅无法完成正常的学业和工作,甚至还会出现一些自伤,伤人的危险观念。

所以一旦确诊是重度抑郁,我们最先需要做的是告知家人,让Ta们帮自己做好保护,控制住病情确保不会进一步恶化。

微信图片_20200716090845.jpg

微信图片_20200716090914.jpg

很多抑郁症患者可能都陷入过一个误区:

“休学/辞职了,抑郁症就好了”。

很显然这样绝对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抑郁症的发病原因并不完全相同,如果恰好是因为学业或职业导致的抑郁,那么休学/辞职有可能让病情因此得到缓解。

但也有很多案例刚好相反,人们抑郁之后,更加需要保持平日的社交行为,正常的工作和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康复方法。

微信图片_20200716091011.jpg

很多朋友经常想休学/辞职,是因为本身还处在抑郁的状态中,这种情况下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作为健康人类的社会属性已经被抑郁症完全剥夺了。

人类天生是具有社交互动需求的,这份从婴幼儿时期就刻在骨子里的社交渴望,会在成年后,继续促使我们进行社交行为来确保心理健康。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产生很多诸如被理解、被关怀的感觉,这些体验越多,越有利于保证心理健康,也就会越有利于康复。

但如果总是自我封闭,因为抑郁症而长期休学或辞职,只会让我们越来越不愿意鱼人交流、沟通,进而失去认同感和成就感。

因为长期不上学或不上班,会让我们在潜意识里把自己的现状看成是失败和无助的象征。

微信图片_20200716091104.jpg

很多人会因为抑郁带来的低价值感,而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行,什么都做不好,从而去选择做一些简单的工作或是直接放弃工作。

当然我们职业的选择是自由的,都是值得被尊重的,但也要清楚到底是自己跟从内心做的决定,还是被抑郁的思维支配去做的。

在错误的认知指导下,只会做出错误的决定。

一旦开始进行自我批评,觉得“我不行”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替换掉这个声音,告诉自己:

“我已经在尽我最大的努力做这件事情”;

“我今天虽然做的不够好,但是明天还可以继续努力,未来可以学习很多技能”。

在微信公众号的后台,我们也不乏接收过很多来自抑郁症朋友的吐槽:

“都怪抑郁症,我都没有办法和领导好好打交道。”

“都怪抑郁症,我没办法再好好教书,再职业深造。”

“都怪抑郁症,我我没有办法再去好好服务客户。”

这其实是典型的单因素归因状态。

无论是当老师还是销售,都不是仅仅受抑郁控制和支配的,还需要很多其它的技巧,比如人际交往的技巧,专业学识的积累。

对我们来说,比找合适工作更重要的是:无论从事什么职位,都不要聚焦在“抑郁症患者”这个标签上。

当我们被一个标签所局限的时候,这个标签就成为了我们给自己设定的天花板。

此外如果存在一些自己难以想通的问题,就应该及时向专业人士求助,比如心理咨询师。

Ta们会用更加丰富的经验帮助我们从详细、客观、科学的视角去看待当前所应对的问题。

最后,无论会不会选择休学/辞职,你都要清楚的一件事:

休学和辞职从来只是方式,而不是目的,我们都希望早日康复,别抱有太多的心理负担,即使休学/辞职,也丝毫不妨碍我们对于痊愈抱有期待。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