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到心理咨询室和精神科门诊的很多家长都想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会抑郁?
家长们常常说一些类似的话:我从不逼他的呀,我们家里很民主的,都是和孩子商量的,都是他自己选择的啊……
既然如此,为什么孩子会崩溃大哭,会不想去学校,会觉得活着那么累、那么辛苦呢?
在这些孩子内心世界中,他们大多都觉得自己无比糟糕,父母对自己没有要求,但是自己无论做什么,好像父母都不满意,自己也总是令他们失望。
一个孩子表现出自我评价低,自责,因为做什么都无用,做什么都做不好,以至于也没有兴趣没有动力再去做的时候,他们的确会陷入抑郁中。
这些是如何发生的呢?
不管你是焦虑的父母,还是抑郁中的孩子,也许你们都会对如下的场景感到很熟悉。
01.场景
孩子:我今天不去健身了,有点累。
家长:怎么又不去了啊,办了健身卡就是为了让你增强体质,你身体素质太差了,多锻炼锻炼才会好啊。
孩子:可是我今天没力气啊……
家长:动了才有力气啊,你看XX家的XXX,每天都去的,身体多好
孩子:他是他,我是我!
家长:所以你要锻炼身体,像他一样。再说年卡不去多浪费啊,当初不是问过你的吗,你说会去我才为你办的啊。
孩子:我又没要你为我办卡,你自己办的卡你去!
家长:那我烧的饭也我吃,你也别吃了!
面对比自己更像孩子一样撒气的家长,孩子语塞,无力地一声叹息,没办法再说下去。
这声叹息,在家长眼里又会被解读成对自己的不屑。
一转身,一方家长又会向另一方家长诉苦:
孩子脾气差,没良心,不知感恩,不知父母付出心血都是为自己好,以后这种态度,到社会上怎么跟人相处,哪个单位会要他……
这些话,孩子在背后都听得到,他们也在自责:
是啊,父母没逼自己,也由着自己,但是心里感受很糟糕,父母年纪也渐渐大了,放弃自己的工作事业,为了照顾自己也牺牲了很多,身体也变差了……孩子也在担心父母。
02.分析
在这个家庭中,孩子表达了休息的需要,他说自己很累。
但是父母似乎并不认真对待他的需要,他们虽然没有坚持要求孩子去运动,但是他们非常坚持的表达了运动是应该的,不运动是不好的意见。
当父母的期待被如此坚定的表达出来时,那么不管最终这个期待有没有实施,这都是对孩子的要求。
而且生活中类似的期待无所不在:
要不要吃蔬菜
是不是要准时睡觉
什么时候要洗澡
什么时候可以看电视或者打游戏
每当孩子有自己的需求时,父母总是会以一些过来人的经验,提供一些无比“正确”的解决办法,期待孩子执行。
这样的期待太多,几乎24小时包围着孩子,他做的每一件事情,几乎都有一个爸爸妈妈认为应该的解决方案,他自己的方案,总是会被爸爸妈妈看成不妥当的。
有时候所谓的“民主”征求意见,不过是父母提供了选项a和选项b,请孩子选择一个。
但孩子自己提出的选项c,基本上不会进入父母视野范围。
我所见到的,坐咨询室里的大部分孩子,真的都是非常非常善良的。
如果不是因为他们如此善良,为了照顾满足父母的期待,硬撑着继续去做一些自己其实早就已经不想做的事情,他们可能不至于抑郁到来求助。
更雪上加霜的是,有一部分家长,看到孩子抑郁的时候,也没有能力觉察到自己的问题。
家长们越担心孩子抑郁,就越可能急着想让孩子不抑郁,所以他们会非常主动地开导(说教),让孩子自我调节,让孩子去运动,让孩子出门社交,刻意地要去找孩子交谈开解,要去灌输人生的积极意义。
03.孩子的自救
这些描述看起来很夸张,但是在很多家庭里,这样的剧本天天上演,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会抑郁,有一些抗打击能力强的孩子,他们抗下来了,但他们付出的代价是很昂贵和沉重的。
生命有求生的本能,为了让自己可以硬撑下去,他们会发展出一些功能来保护自己,比如,有一个功能叫做“隔离”。
这个功能可以让孩子把辛苦的体验隔绝到自己的意识范围之外,好像察觉不到,而且这样的孩子很可能在他们的学业和成年早期的事业表现上都比较出色。
但是,隔离的代价也是令人心酸的。
时间越久,父母可能越会觉得,孩子怎么和自己不亲,孩子也不愿意来看望自己,孩子很冷漠,不太关心自己。
是的,因为这个功能没有那么灵活,隔离不仅仅隔绝掉了一些辛苦的体验,也同时会隔绝掉一些爱和亲密的体验。
很多这样长大的孩子,在成年以后不愿意回家,想到回家就很累,家对他们来说好像不是一个可以停靠和休息的港湾。
因为惧怕,所以选择了回避。
04.心理咨询中
在咨询中,心理咨询师实际上是在扮演父母的角色,让来访者重新体验一段新的和父母关系。
比如,当来访者表达累的时候,咨询师会尝试接纳和允许这部分,可能会和来访者一起探索解决办法,使得来访者体验并学会建立一些新的应对模式。
注意,是先体验,然后才能学会。
所以咨询师不会像老师那样上课,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让来访者自己操作,从旁协助。
这样,来访者才会有体验感,才会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新模式,而不是硬搬模式。
咨询师:看你的样子挺累的。
来访者:我今天不太想说话。
咨询师:嗯。
来访者:其实我今天觉得很郁闷,明明不是我的问题,领导都不问清楚,就在会上批评我……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咨询师:你有什么想法吗?
来访者:我觉得……
咨询师:接下来你会怎么做呢?
来访者:我会……
咨询师:为什么你想这样做呢?
来访者:因为……
咨询师:也许你可以试试看你刚才说的办法?
来访者:可是我有点担心做不好。
咨询师:如果遇到了困难,我们可以接着讨论。
来访者:好的。
在这个场景中,咨询师是一个平稳的状态,就好像一个容器,可以承接住来访者的累、郁闷、问题,咨询师只是接住它们,而不是直接帮来访者处理。
这时候,一些来访者在紧张状态下被隔离掉的东西,会慢慢浮现出来。
这些浮现出来的东西,往往是一层一层积压了很久的东西,这些茧非常厚也非常硬,内心是非常柔软和脆弱的。
咨询师会从最接近当下的表层开始,一点点触及到内核最被保护起来的部分,让他可以慢慢舒展开来,慢慢破茧而出。
如果把孩子看作风筝,做父母的总是希望孩子高飞的。但如果担心风筝脱线不受自己控制,于是把线拉得太紧,那么风筝自然是飞不起来的。
一个飞不起来的风筝,即便是被牢牢拽在手心里,时间久了你也会嫌弃埋怨它怎么飞不起来吧。
要有胆量把风筝线放出去,不怕脱线,是父母的事情。
有些孩子实在忍受不了自己被拖着,或是干脆瘫在地上,或是自断风筝线,这也不是父母想要的结果。
各自独立而又能相互依靠,这才是自由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