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的姐姐》引热议:同样都是姐姐,为何有的讨喜,有的惹人厌?

文守玉医生 发布于2020-07-05 10:29 阅读量6887

本文由文守玉原创

最近,《乘风破浪的姐姐》火了。30+的姐姐们重新出圈,霸占热搜。

她们经历不同,各有特点,展现出成熟女性魅力和自信的同时,但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

在前几天的访谈节目中,伊能静“以自我为中心”的发言引起了网上的轩然大波,她直言自己现在“很幸福”,却提及了很多与之不相干的人。

微信图片_20200705101442.jpg

而在《乘风破浪的姐姐》中,自信甚至是“自恋”的女明星当然不止她一个,“颜值担当”的张雨绮,“女王姿态”的宁静,以及“公主范”的黄圣依都被观众们看在眼里。

但有趣的是,同样是以自我为中心,张雨绮和宁静的风评却整体优于了黄圣依和伊能静。

为什么有的人“自恋”会让人喜欢,有的人“自恋”却很容易引起他人的不满?

心理学家认为,一定程度上的自恋对人们来说是健康且必要的。

然而,过度的自恋却是具有破坏性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以剥削别人,且最终会伤害到自己的方式出现。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或许能为我们打开不一样的视角。

01.自信来源于自我,而非他人

张雨绮的身上有着我们一提到“自恋”就会想到的诸多属性:

一出场就表明“想要c位”

“一直都挺红的”

评价自己“优点是自信,而缺点是太过自信”

即使开口撒下霸气豪言也让人完全讨厌不起来,因为在她身上,我们很少看到故作谦虚——

她了解自己的魅力,敢于表现、也敢于正视自己的这份魅力。

微信图片_20200705101604.jpg

人们都喜欢跟不需要过多猜测,且令我们感到轻松的人沟通、焦虑。

因为与真实的人在一起时,我们同样也能感觉到可以做真实的自己,这也许就恰好能解释为什么很多网友对绮绮子的“偏爱”。

而在这些简单的“敢于”背后,其实是有着稳定的、较高的自尊水平在支撑。

这意味着一个人能够在内心肯定自己,对带有批评、挑剔的负面信息容忍度更高,能够将自己的弱点、来自他人的看法当做建议指导,而不是人身攻击。

微信图片_20200705101903.jpg

换句话说,张雨绮的“自恋”是以现实情况为依据。

她能够看到自己的优势,同时,也能够看到自己的不足,接纳当前不够令其满意的现状。

最重要的是,她的自信来自于自己,而非与他人的对比——

她能够看到其他同伴们身上的闪光点,也乐于去表达对别人的倾慕与赞赏。

02.健康的自恋,眼中还有他人

同样为大家喜欢的宁静身上,也有着“自恋”的影子。

当被节目组要求进行自我介绍的时候,静姐霸气的反问,“还要我介绍我是谁?”

微信图片_20200705101948.jpg

在节目中,主持人问起:一线二线三线,你觉得自己是几线?

宁静的回答也是言简意赅:我一直觉得我是一线。

在区分健康型自恋和破坏性自恋的时候,在自信心方面,健康的自恋会表现出一种与现实相符,且高度外向的自我肯定。

宁静23岁获得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在电视剧和电影领域均有亮眼的作品。

一个人如果只是表面的虚张声势就会让人讨厌,而当有与之相匹配的实力时,才会真的让人欣赏和折服。

静静子虽然“豪横”,但也并不是眼里只有自己。关键时刻既有团队意识,也非常讲义气。

第一次公演结束后,宁静流露出对队友强烈的不舍:“如果有人淘汰,我就和她们一起走。”

宁静能真实的表达内心此时此刻的想法,即使把不确定和纠结之处展露出来也并不感到害怕。

微信图片_20200705102053.jpg

很多人喜欢宁静,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向往一种更为洒脱的人生,希望自己也能够拥有如她一般的坚定与自信。

可以看出,无论是张雨绮还是宁静,她们的“自恋”基于真实而稳定的自尊和自我价值。

但是,当一个人的自恋具有破坏性时,Ta的自信就会脱离现实范畴、转化为自大;Ta会有一种特权感,需要来自他人的肯定与恭维。

这样的人看似拥有很高的自尊感,但却几乎完全建立在外界反馈上,极为脆弱。

03.共情能力匮乏

是破坏性自恋的体现

在伊能静口碑反转之前,黄圣依大概是《乘风破浪的姐姐》里最有“槽点”的一个。

或许她没能意料到,喝孟佳手里的咖啡,没对给自己提鞋的金晨说句谢谢,会招致观众对她的不满。

在黄圣依看来,自己一路走来“很不容易”,承受着各种质疑。

她在节目中对别人颐指气使、打断他人说话。

许多网友看到她的这些表现,会想起曾经上学时那些欺负人却不会被惩罚的老师的孩子,或是工作中仗着有关系而压榨同事的人。

我们之所以很容易讨厌这样的人,是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渴望被平等地对待和尊重。

她内心可能有着过高的优越感和特权感,出道即是“星女郎”,不需要为生存问题担忧,从这点来说,黄圣依所拥有的,的确是某种程度的幸运。

也正是这份底气使她每次与他人打交道时,都自然而然地将自己放诸高位。

微信图片_20200705102159.jpg

这种共情能力的缺乏,也是破坏性自恋的一种体现。

当一个人无法真正理解他人的处境时,自然很难做出体谅他人的行为,也很容易在不经意间就对他人造成伤害。

人们对黄圣依的自恋感到厌烦,正是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她的自恋是过度的、是以他人的权利和体验为代价的。

04.我们的价值是在寻找“我是谁”

伊能静是在当前最处于风口浪尖的一个。

在节目中,伊能静强调自己是一个“没有斗志”的人,她找不到比赛的热情,也无意与他人竞争。

在《乘风破浪》前两期中,她殚精竭虑,认真帮助队员训练,像一个妈妈的角色。

但当第一次公演开始,她却显露出了与“没有斗志”相反的底色。

公演时两个队员的表现突出,她下台后第一时间说自己的“耳返没有音”。

赛前party上,沈梦辰说这是“两个静姐之争”,而她的演唱差强人意,在回去的车上,她感到“突然被打到”,对队友说,“我伊能静是什么样的人”。

微信图片_20200705102251.jpg

显然,她没那么不在乎输赢,也没有不在乎他人的眼光。

她需要被看见,让所有人认可她的幸福,如果这种需求不被满足,她会将自己的责任撇除干净,通过自己“妈妈”、“前辈”的身份,来烘托自己当下的幸福和岁月静好,营造出不争不抢的形象,寻求独特的存在感。

她会认真教授队员,以自己的方式让大家变好,但这种好的背后却似乎隐含着一套逻辑:你必须要以我的方式去做,但不能威胁到我唯一正确的地位。

这是典型的破坏性自恋表现,裹着“为你好”的外衣,贬低和打压他人,所要做的只不过是满足她被看到、被认可的需求。

微信图片_20200705102328.jpg

伊能静像个一直在追求爱,现在终于享受到爱的淘金者。

创伤性的童年削弱了她真正的自尊感,因此她试图建立了一个全能的自己,希望通过自身的力量获得他人的注视,也只有通过源源不断的来自他人的肯定,才能感知到自己的存在。

“自恋”不一定就是不好的,但它是否会对自我和他人造成伤害,取决于不同的程度。

在节目中,伊能静说,“我们的价值是这一生在寻找我是谁”。

这句话本身没有错,但在这个问题背后,首先需要直视的是——我们是否可以面对真实的自己

这是一条艰难,但值得走的路。

微信图片_20200705102411.jpg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