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认识的一位朋友,从高中开始就患有严重的抑郁,但他的家人却坚定地认为他没有问题,只是矫情。
朋友很痛苦,想要寻求帮助,却遭到了父亲的严厉阻拦,甚至将他关在家里。
他的父亲曾经问过我,能不能介绍一位医生开诊断单,证明朋友没病。
再后来听到了很不幸的消息,这位朋友试图自杀,但万幸被抢救回来了。
终于,朋友的家人意识到严重性,又来问我能不能给介绍位心理咨询师。
我们忍不住又想祭出这张图。
任何人身体器官生病时,人们都知道要去看医生,并能得到安慰。
但唯独心理生病时,却常常被认为是在矫情,还会得遭到嫌弃和非议。
倘若试着用目前对待有心理问题的方式来对待生理问题,也许就可以看出有多么荒唐和不妥。
而这一切,可能都是因为心理问题被人们污名化了。
01.什么是心理健康问题的污名化?
心理问题的污名可以被划分为两个类型:来自外界的社会污名,以及被个体感知并内化了的病耻感。
目前对于精神和心理问题的错误认知是呈两极化的:
要么过分轻视,认为他们只是无病呻吟,“有什么可抑郁的啊,缓缓过一阵就好了”。
要么夸大甚至戏剧化,“听说他们家有亲戚是精神病,这病肯定是遗传的,你也离他远点!”。
只有那些真正被它们伤害过的人才知道,心理问题不至让你变成张牙舞爪的怪物,但也不是你能“挺一挺就过去”、“打起精神”就能解决的小情绪。
病耻感主要是因为自己生病而产生的羞耻感。
社会给有心理问题的人打上了一个“变态、不正常”的烙印,然后被降格成低人一等的存在。
而个体自己似乎也接受了这种设定,认为自己得了病“很丢人”。
研究表明,心理疾病患者的病耻感,要显著地高于癌症患者的。
在《2016心理健康认知度与心理咨询行业调查报告》中,46.2%的受访者认为心理脆弱的人才会有心理问题,26%的受访者认为心理“有病”才需要做心理咨询。
在偏差样本的情况下,仍有很多人对心理咨询和心理疾病持如此消极的态度。
02.为什么心理问题容易被诟病?
许多生理疾病曾经也有过被污名化的阶段。
在医学并不发达的19世纪,肺结核就被认为是由于患者意志脆弱,情感过于强烈所引起的偏执意象造成的;癌症更是被视为邪恶、野蛮的化身。
这些我们现在看来荒唐至极的认知,在当时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
如今,医学的发展使人们对于躯体疾病的认知增多,一些躯体疾病逃脱了被污名化的境遇,现在,该轮到心理问题了。
在一项对心理疾病污名化的研究中,列出了几种因素,直接影响一种疾病被污名化的程度:
1. 责任度
指大众认为一个人所患的心理问题在多大的程度上是由于他自己的问题。
人们认为患者承担的责任越大,则越容易引起大众负性评价,人们越无法产生同理心。
例如,人们认为感冒是由于病毒引起的,而抑郁焦虑是“因为自己内心太脆弱敏感”,所以没人会歧视一个感冒的人,却苛责抑郁症人群。
2. 危险度
表示在何种程度上,人们认为心理疾病患者会对自己的安全产生威胁。
当然,越感到危险,偏见就越强烈。
在部分有失偏颇的新闻报道中,经常会看到:
嫌疑人在进行犯罪时处于心理疾病发作期,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影视剧中出现心理疾病患者都是脸谱化的,非疯即傻。
3. 罕见度
大众认为某种心理问题越不普遍,便觉得它越严重,其被污名程度也越高。
这可能仍然源于人类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会本能的产生恐惧。
在本来就已经很严峻的现状下,媒体的误导又加重了污名,并使之持续存在。
一些媒体为了博人眼球,赚点击量,在宣传上会以心理问题作为噱头,大肆渲染其严重程度以及发病率。
03.该如何帮助心理问题去污名化?
1.不要等骨折了才想起喝板蓝根
病耻感会让人们羞于开口求助。
如果你感觉到不舒服,请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和心理服务。
心理咨询的作用就是在平常的时候帮助人们自我成长,解决生活中的发展性问题,以及缓解轻、中度的抑郁焦虑情绪。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只有当人们出现进食障碍、自杀等严重心理困扰时,才愿意进行心理咨询。
2.家人、朋友是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
社会支持、家庭的宽容、温暖的环境氛围是个体能否良好康复的重要因素。
遭受心理疾病困扰的人,往往感到在与来自全世界的偏见和恶意作对,如果家庭成员再不和患者站在同一边,那么他们便真正成了孤立无援。
并且,作为心理疾病人群的家人和朋友,他们同样需要社会支持。
作为照顾者,他们一定会反复地感到沮丧和无力,目前已有很多疾病患者家庭成员的互助小组,来帮助患者及其家人度过难关,让患者感到“我虽然不完美,但永远不会被抛弃”。
为心理问题消除污名化是一项艰巨且持久的任务,我们知道单凭一己之力,并不能颠覆整个社会长久沿袭下来的观念。
但我们一直在努力着,让世界变得更好,对我们来讲不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