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害怕悲剧重演,我的命中命中,越美丽的东西我越不可碰。”
王菲这句经典的歌词,其实是习得性无助的经典心理表现.
可能你或者你身边的朋友也曾有过这样的体验:发现自己努力了很久,但却始终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你们开始感到无力抵抗某种“影响命运的力量”。
当你开始相信这种“命运”,便会开始觉得虚无,不再乐观,仿佛一切努力都是无益的。
如何对抗这种虚无的悲观感?又或者该如何帮助身边有这种习得性无助的人?这就是我们今天想要和大家谈论的话题。
01.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本来可以通过行动避免不好的结果,却选择相信痛苦一定会到来,而放弃任何反抗,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就是这样一种被动的消极行为。
表现在人的身上往往是,
当一个人在某件特定的事情上付出多次努力,并反复失败,形成了“行为与结果无关”的信念后,可能就会将这一无助的感觉过度泛化到新的情境中,甚至包括那些本可以控制的情境。
就像是最近热播的电视剧《隐秘的角落》中,朝阳一开始就和妈妈说,自己已经喝不下牛奶了。
但在屡次得到母亲的强迫、质疑,甚至是“喝不下倒了”——这种厌弃式的否定后,朝阳便进入了习得性无助的状态,放弃了抵抗。
自然,朝阳只能一次又一次地选择屈服,一次又一次地满足妈妈的要求,但在心理上,他只会想着摆脱对方施加的控制。
因此,习得性无助很容易导致抑郁——
当一个人不再认为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觉得付出的努力与最终的结果无关,那么可能就会变得无助和无望。
这里的抑郁,不仅仅指持续一段时间的抑郁情绪,也包括更加严重的抑郁症状。
在对于抑郁症的临床研究中,就有很多抑郁症患者的表现是,当他们失败时,就会产生极大的挫败感,放弃尝试,产生“做什么事都是无济于事”的感觉。
02.为什么我们会感到无助?
习得性无助的人,往往在归因方式上存在问题。
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过程,作出的解释和推论。
当个体经历了失败或挫折时,往往会有着不同的归因风格。
例如:
失败是由于内部的自身原因,还是外在环境造成的;
导致失败的原因是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
导致失败的原因是普遍的,还是个别的。
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更倾向于采用这一解释风格:将坏的结果归因于内在的、普遍的、稳定的特质。
内在:他们容易将自己投射到问题上,认为什么都是自己的错,降低个体自尊。
普遍:他们认为问题不仅仅是问题本身,而是影响到生活中的每个方面,使得失败的影响会泛化。
稳定:他们认为,问题是不可能被改变的,使得失败产生更长久的消极影响。
此外,人们不一定只会从自己的经历中习得无助,这种情况被称为替代性无助。
替代性无助是指,人类可以通过观察另一个人的行为得到的结果(如受到奖励或惩罚)而进行替代性学习,同样的,人并不需要直接体验不可控的事件,只要观察到发生在其他人身上的不可控事件、无助效应,也会产生习得性无助。
比如,从小就目睹父母的惨淡婚姻的孩子,等长大后即使从未经历过恋情,也会有习得性无助,认为自己也同样难以得到圆满的感情。
03.那么,该如何对抗习得性无助?
首先要说明的是,我们并不建议大家随意对号入座。
如果你曾经历过比较重大的创伤应激性事件,或是担心自己可能有抑郁症,那么我们建议优先寻求专业的诊断和帮助。
前面说到,危机可能会造成习得性无助,但也可能有好处。
有的时候,当面临巨大的危机时,人们也有可能会自动走出习得无助感的枷锁。
这有点像,重大危机下,人被迫为了生存激发出突破自己的潜能,不得不相信过去不相信的事。
根据研究者的报告,重新进行归因训练和认知干预可以有效改善习得性无助。
在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临床领域,CBT(认知行为疗法)也经常被用来治疗抑郁症和改善习得性无助状况。
而面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无助感,下面我们提供了一些建议希望可以帮到你:
1.检查自己的归因模式,即,我们是不是错误地提前将自己判了死刑?并将一时的挫折夸张成永久的困境?
2.不要轻易说“不可能”,给自己一个尝试的机会。
3.先着眼于完成小的任务,那些微小的抵抗。在取得小的进步和成绩后,及时用它们来激励自己,及时庆祝自己每一个微小的胜利。
4.有时候,让我们无助的,仅仅是无助本身。当我们满心都是“我完蛋了”的念头时,也许我们可以将它具体化一些,比如“我具体遇到了什么事情,让我感觉很糟糕”,这样,我们就可以问出下一句,“现在这个情况下,我还可以做些什么?”
对于习得性无助,我们应该勇敢地正视自己的内心,并且骄傲地战胜它。
除了死亡本身,你的命运并非无法抵抗,所以当悲哀发生时,不要沉溺于无助。
悲哀往往是一些新事物进入我们的生命的时刻。
这些新事物会改变我们,从而改变我们未来会发生的事件。
习得性无助可能真的会让你的一生一事无成,但摆脱它却能让你变成生活中的强者。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