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天前,我在后台看到了这样一条留言:
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自己越长大,好像活得越压抑了。
还在念书的时候,我是那种什么都愿意表达出来的性格,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
我学会了什么都不外露,习惯了什么都憋在心里不说,变成了一个沉默而压抑的大人。
我们不时就会收到类似的留言,这些留言的关键词都是“压抑”,大家内心的想法和情感并没有消失,却学会了将它牢牢地压在心里。
看起来,这种压抑也成为了如今我们很多人的烦恼与困惑。
所以今天,我们打算谈一谈“压抑”这个话题。
如果你不确定自己是否也是一个压抑的人,可以对照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这些体验:
在那些情感很强烈的人身边会感觉不舒服
几乎从不哭泣或大声喊叫
觉得自己大多数时候都感觉“还好”,也会这样告诉他人
会阶段性地依赖一些“逃避式习惯”,比如暴饮暴食,疯狂购物等等
很多时候并不知道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是什么
对失控怀有强烈的恐惧,希望对周遭一切都能有所控制
01.心理学上的压抑是指什么?
压抑,其实是一种聚焦于反应的情绪管理方法。
在早年关于压抑的研究中,其被定义为:
当情绪被唤起时,不作出任何表达性的举动,克制自己释放出表现该情绪的面部表情,行为和言语等等,以此掩藏自己此刻的情绪体验。
在精神分析的语境中谈论压抑时,指的则是一种人最原始的防御机制。
不过,不同于主动选择的,对自我情感和思想的压抑,当它作为一种防御机制被使用时,人们往往意识不到自己感受到了什么,又对此做了什么应对。
压抑,通常又被看作一种消极的自我管理策略。
大量研究发现压抑自我表达,与睡眠障碍、心理压力感、精神疾病(如抑郁)与一些生理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相关 。
还有一个关于压抑的事实是,人们很难像想象中那样,只压抑某一部分的自己。
当一个人开始压抑自己的情感、想法和行为时,他们整个人都会逐渐进入一个相对压抑的状态之中。
它虽然是一种“策略”,但却并不是那么收放自如。
也就是说,当我们说一个人“压抑”时,说的更像是一种稳定的倾向和常态。
从这个角度来看,压抑本身也是一种危险的策略。
02.压抑会给人们
带来哪些影响?
长期自我压抑对人们产生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自我控制和社会关系。
1. 压抑对自我控制的负面影响
对于内心那些强烈的情绪、念头以及行为冲动,我们是压抑不了的。
表面上,我们的确能够在产生了那些情感或想法的当下压制住它们,不表达出来;但实际上,那些我们试图压抑的东西会以更激烈的形式再回到我们身上。
这种现象被学者们称作压抑的回弹效应。
顾名思义,它指的是那些被压抑了的想法和情绪,通常会在短时间内再次出现,并且变得比之前更加强烈。
很容易想到的例子是:
第二天有要事时,我们越是想压抑住自己焦虑和紧张的心情尽快入睡,就会越发焦虑,并且需要花费比平时更长的时间才能睡着。
2. 压抑对社会关系的影响
习惯性的自我压抑使得人们感受到更少的社会性支持,避免与他人太过亲近,并被同伴评定为“拥有更少的近关系”。
也就是说,你会逐渐变得孤僻,并成为他人眼中的孤僻者。
研究者认为,这是因为过多的自我压抑会让人产生一种“我不是真实的”的感受。
这种对自身存在的不真实感,不仅会让人们变得更加不喜欢自己,也会妨碍我们去与他人建立联结。
在亲密关系中,当有一方习惯性地压抑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时,关系中的两个人都会更难在这段关系中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
不仅如此,在关系中压抑自己真实情绪和想法的人,也更加容易和更频繁地考虑分手。
不仅是在亲密关系中,在其他的社会关系中,压抑的人也会让身边的人在与他们相处时,更容易感到压力和疲惫。
03.习惯性压抑的人可以做些什么?
对于那些习惯性压抑自我感受、想法和冲动的人,我们想要给你的第一点建议,是练习不加反应和评判的自我观察。
换句话来说,就是去努力地、有意识地觉察自己每一个时刻中的身心体验。
你需要在每一个让你觉得不那么喜欢或舒服的情绪、念头或行为冲动产生时,去捕捉它们,觉察在那个瞬间你的所有感受,包括身体的感受,也包括你下意识地想要压抑它们的感受。
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关注的只有“是什么”——
你感受到的是什么,你的想法和冲动是什么。
如果你怕自己忘记,可以拿笔记下当时的情境和你觉察到的东西,但不要记录任何主观的评论。
如果你还没来得及觉察,就已经对它做出了反应,比如否认或是压抑了它,也不要因此苛责自己或是感到恐慌,你要做的是把你的那个反应继续当作觉察的素材。
我们给你的第二点建议,是尝试着在社会关系中进行表达。
这种尝试一定是循序渐进的。
比如在一开始,你只要做到在让你觉得最舒服和安心的关系中,偶尔表达出自己的一些“难以启齿”的情感和念头,就已经很好了。
我相信,在觉察自身和表达自身的过程中,你会慢慢找回你丢失的那种“本真感”。
这种本真感是你想要靠近自己、喜欢自己所必需的,也是他人想要靠近你、喜欢你所必需的。
你要知道,我们内心最隐秘的渴望,是真实的那个“我”被完全看见,而不是压制住那个最希望被看见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