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你是否有曾经历过这类体验:
喧闹的饭局,大家都在讨论、说笑,只有你在角落旁若无人的刷手机;
远远看到认识的人,因为不知怎么打招呼,就宁愿选择绕路走;
一进入到人多的地方,就紧张害怕、心跳加速还脸红,时刻在意自己的表现。
为了避免这些窘迫,很多人都会选择推掉一些社交活动,宁愿自己一个人独处。
但是,过分的害羞与胆小很可能是一种病,也许你已经被社交恐惧附身了。
社交恐惧症会严重的影响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的人际交往,那么内向性格和社交恐惧的区别是什么?
社交恐惧症有哪些表现?它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该怎样改善和治疗?
01.不容忽视的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又称为社交焦虑障碍。
隶属于恐惧症(常见的恐惧症有广场恐惧、社交恐惧和特殊恐惧症等)。
常发病于青少年或是成人早期,男女几率均等。
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群,往往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之中:
害怕被人评价→缺乏社交技能→缺少社交强化、社交学习经历→回避特定的场合→害怕被人评价→...
与单纯的“内向”并不一样,而是由于害怕外界的消极评价而对社交产生不舒服的、恐惧的情绪,以及在社交情境中表现出退缩、回避的行为。
有社交恐惧的人经常会被他人误认为是害羞,安静,拘束,不友好,甚至是高傲和漠不关心。
但相反的是,大部分人其实很愿意交朋友,但过度的焦虑和恐惧常常阻碍了他们的表现。
社交恐惧症的核心症状是害怕在小团体中被人审视,一旦发现别人注意自己就不自然。
不敢抬头、不敢与人对视,甚至觉得无地自容,不敢在公共场合演讲。
同时,还伴随有自我评价低和害怕批评,会有脸红、手抖或尿急等症状,症状可发展到惊恐发作的程度。
02.引发社交恐惧的原因
1.生物因素
遗传因素
社交恐惧症具有家族遗传的倾向,尤其可能会影响到女性亲属。
生化基础
在神经生化的研究中,社交恐惧症人群的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会有所升高。
2.心理因素
性格特质
高度警觉性,高敏感型、内向型人格,以及极端完美主义。此类性格的人群害怕做事情出现问题,担心和人沟通时暴露自己的缺点,从而导致不愿意与人交往、回避社会。
原生家庭
父母过于专制、严厉,让孩子缺少家庭温暖;而过度保护,也会让孩子缺乏适应能力的锻炼,都可能会引发社交恐惧。父母总是责怪或纠正孩子的行为,会让孩子感觉自己无论怎么努力也达不到对方的要求,进一步加重社交恐惧症状。
3.社会因素
成长经历
家人的排斥或批评,令人难堪或是耻辱的经历等等。
压力事件
日常生活的改变,需要个体担当新的社会角色。比如职场中得到晋升,或是与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结婚等等。
02.社交恐惧症有哪些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SSRI类(抗抑郁药)如帕罗西汀、舍曲林等治疗社交焦虑障碍有效;
药物不能单纯的消除患者的恐惧情绪,但苯二氮卓药物和普萘洛尔等药物,可以缓解恐惧带来的躯体焦虑反应,降低植物神经反应。
2.行为疗法
消除恐惧对象与焦虑恐惧反应的条件性联系,对抗回避反应。
行为疗法中的系统脱敏疗法和暴露冲击疗法效果良好。
如系统脱敏疗法:
让来访者在一个假想的空间里,不断地模拟发生社交恐惧症的场景,不断练习重复发生症状的情节。
咨询师会不断地鼓励来访者面对这种场面,让其从假想中适应这种产生焦虑紧张的环境。
3.认知疗法
社交恐惧症人群常见的引发恐惧的不合理认知,常常可以归为以下几种:
全或无:如果表现稍有不完美,就会觉得自己失败了
观点渗透:过分执着于一个负性事件的某一个细节,认为整个生活都会很糟糕
否定积极事件:就算有正面的事件发生,还是会用某种理由支持自己的负面看法,维持自己的消极信念
揣摩他人:武断地认为他人是苛责自己的,是充满敌意和不友善的
糟糕至极:认为一个小的错误,就会带来极端糟糕的后果
认知疗法则是一种不断灌输观念的治疗方法。
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会不断地告诉来访者,这种恐惧是非正常的,让其正确认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程序,教会来访者人际交往的方法。
生活中就是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难以参与到正常的交流中,他们会在心底给自己建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城堡,过只属于自己的生活。
尽管如此,对于他们的彷徨与挣扎,羞于启齿,小声呢喃,可否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关心。
如果你看到“特别”的他们,请不要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也许你的一个微笑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