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北大学的学生因作弊被抓而跳楼自杀的事件,前段时间在网上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我也想来说说这事,但我不是讨论学校有没有责任的问题,我想说另一个话题:
如何度过人生中的至暗时刻?
因为这几年来,选择自杀、自残的青少年案例,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现如今,整个社会都在告诉你要成功,该如何成功,但却是没人关心过:
失败了该怎么办?
做错了事怎么办?
当遭遇到挫折时,该怎么办?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的看法。
大家都在讲成功学,我就想来说一说“失败学”。
01.“变了味”的挫折教育
我不是想说挫折教育,挫折教育已经变了味。
如今流行的挫折教育,往往存在着几种误区:
把挫折教育等同于吃苦教育
把挫折教育等同于痛苦教育
把挫折教育等同于打击教育
让孩子过点苦日子也好,故意制造痛苦让孩子体验也好,不管孩子做得多好,都一直否定Ta,拿Ta跟别人比较也好。
以上的这些“挫折教育”,大概率只会引起和你的目的相反的后果。
现如今,各种研究调查报告已经证实:
这种挫折教育所教出的孩子,其实自杀率反而会更高。
真正的挫折教育是什么?
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人为的、刻意的去制造挫折,而是当孩子遭遇挫折时,能够教会他们该如何应对。
02.真正的挫折教育
需要教会给孩子什么?
第一:让孩子学会情绪管理
就是不好的事情发生后,我们要让孩子学会情绪管理。
中北大学的作弊学生为何会选择自杀?
其实,他当时的心理活动不难揣测:
同学们会怎么看我?老师会怎么看我?
会不会记进档案?我的人生是不是就此毁了?
一时钻进了牛角尖,把所有事情想得太大,最后就会把自己弄崩溃了。
很多青少年自杀、自残往往也都是这个原因,在当下那个时刻里,把问题想得太严重太复杂,钻进牛角尖出不来,最后黑屏“宕机”了。
如果孩子平时接受过情绪管理训练,遇到这种情况就会好很多。
我自己的情绪管理训练就是:
“人生那些过不去的坎,都应该在睡一觉醒来面对。”
在我过往的人生中也遇到一些坎坷,当时真的觉得天已经塌了,但我也总是会告诫自己:
“先睡一觉,等明天再说。”
结果我睡一觉起来,真的发现情绪好了很多。
这个世界上有百分之五十的烦恼,都是通过好好睡一觉就能解决的,剩下的一半,等睡醒了再去想。
当然,每个孩子所适用的情绪管理并不相同,家长们也可以帮助孩子找到最适合自己的。
第二:让孩子感受到支持和爱
前几天我在网上看到一张截图,因为深有感触所以保存了下来:
我为什么特别想分享大家这个故事呢?
我就是想表达:
父母对孩子的爱,其实就是最好的挫折教育。
当孩子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家长们一定要及时告诉或是表达出:
“不管怎么样,我都很爱你。”
“别担心,我会跟你在一起。”
对于孩子而言,只有感受到父母的包容和鼓励,Ta才有足够的底气去正视挫折和失败。
我们一定要明白——“支持”才是“挫折教育”的核心。
第三:让孩子接纳已经发生的事情
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有一座古寺院,院里有块石碑,碑上刻着一句话:
“既已成为事实,只能如此。”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如果这个事情已经是事实,我们不能改变它,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用最快时间接受它,而不是纠结和逃避。
所以当孩子遭遇挫折和失败时,我们一定要教会孩子习惯性地问自己三个问题:
这件事情的结果可以再改变吗?
纠结于此事是否能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这是否能让自己活得快乐,而不是相反?
若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接受”就是最好的选择。
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说:
“要乐于承认事情就是这样的情况。能够接受已发生的事实,就是能克服任何不幸的第一步。”
写在最后
世界上90%的人都是普通人,9%的人有小成,1%的人能大成。
所以,对绝大多数人而言,走向平凡,就是我们最终的结局。
所以我们一定要早早让孩子懂得:
一个人的人生,大概率是平凡的。
平凡并不可耻,不要与平凡为敌。
凡事尽力而为,而后顺其自然。
人生很多梦想,不是光靠努力就能实现的,如果我们尽力而为了,不成,那做一个普通人也很好啊。
如果我们不能成为诗人,我们还可以做诗一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