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一个没有资格过儿童节的小孩。”在我接待的儿童来访者中,这样的说法不足为奇。
而在现实社会中,似乎也有着一条约定俗成的“法制”。
我们、你们以及他们,都在被父母、社会以及自然环境不断地剥夺着作为孩子的“身份”。
在人类社会中一切资源都是有价值的,即便是孩子也不例外,但是当人们过分强调“使用价值”的时候,那么孩子可能就必须伴随某些功能性。
倘若这些功能性减弱,便很有可能就缺乏所谓的“生命价值”,即使是孩子,也依然会因此而备受困扰。
01.第一个功能:
为父母挣面子
一位男性来访者的回答,让我大为惊叹。
他想解决自己长期失眠的苦恼,我问他倘若不失眠还会有苦恼吗?
他回答道:那样就不能打游戏了。
很显然,在他的潜意识里,这位来访者是希望失眠的。
如果我帮助他解决了失眠问题,那么与之相伴的快乐也会随之消失了。
很多时候人们舍不得去早早睡觉,大多都是因为怕晚上那点属于自己的时光也被消耗了。
继续交流之后,我了解到他在白天做着一份感觉枯燥无味的工作。
我问他:“如果说,换一份有趣的工作会不会缓解他失眠的困扰呢?”他回答:“不太可能,我父母都很认可我现在的工作,从小他们也期望我做这份工作。”
这一条太特别了,值得我把它单独作为深入的资料。
以前我曾看过一个对普通家庭展开的调查中,有一个问题:你对自己孩子未来的工作期望是什么?
结果很令人震惊。
无论他们是谁,在哪个城市。
最常见的期待就是,他们的孩子能够成为教师,医生,政府职员,其中愿望最多的是希望孩子能成为公务员。
对“福利工作”的特别憧憬,表明那一代人对于稳定的渴望,于是便把希望种在了孩子身上。
但这显然是有些残酷的,就像我的这位来访者,晚上躲进游戏的虚拟世界——
因为白天是属于家人的理想,只有晚上才是真正的自己。
02.第二个功能:
家庭情绪的垃圾桶
时常会听到来访者在抱怨,从小就听着家人的唠叨和指责,感觉成了他们的“情绪垃圾桶”。
例如:
因某件事烦恼的时候
会说:“你真是不让人省心。”
婚姻触礁了。
父母会说:“都是为了你,才忍气吞声。”
甚至有的家庭在离婚后。
还会说:“我只有你了,我是在为你而活。”
熟悉吧,听完感觉有些毛骨悚然。
这些不经意的情绪宣泄,都可能是潜意识在传递信息。
你不仅是孩子,你更是父母的依靠;你不能只做孩子,你还要承担父母承担不了的任务。
有些时候,孩子的存在,不能只做自己,甚至还要背负起家庭的不幸。
但仔细想想,这些事情的背后跟孩子的关系又有多大呢?
很多成年人不能为自己人生负责的手段,其实就是找一个背锅的,而孩子天然就是最好的使用“工具”。
03.第三个功能:
家庭拯救者,关系粘合剂
很多父母不满意对方时,都会把孩子拉过来,逼孩子站队,十个家庭里,有九个都是如此。
一会当炮灰,一会再通风报信。
这样的后果可能就会导致孩子很分裂,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家长们剥夺了孩子本身的感受能力,用“必须,应该”使孩子失去判断力,从而服从了父母的旨意。
每一个孩子,都在尝试做家庭的拯救者。
想拯救父母的情绪、拯救父母之间的关系,甚至试图弥补父母人生的缺憾。
某爸:你妈不温柔,不体贴,但为了你,爸爸愿意对她网开一面,继续维持家庭完整;
某妈:你爸就知道加班,屁股粘在工位上,回家就看电视,不做家务。但妈妈为了你,忍了。
父母们是一顿吐槽解了气,可是,孩子就迷惑了。
至少在我看来,儿童的大脑,是识别不出这些信息背后的假象的。
更不会意识到,自己被这些话语中的义务所“绑架”了。
潜意识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潜意识只知道安全和享受。
并且,安全要远远大于享受。
如果安全和享受发生了冲突,潜意识就会选择安全而放弃享受。
于是,在孩子的成长中,不能享受作为一个孩子轻松自在地活着,也就是不能做自己。
今年的儿童节,希望看到的父母都能把家长的职责还给家长,把孩子的任务交给孩子。
生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也是孩子回馈给父母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