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的治疗及预防指南》丨孩子总是静不下来,是不是患多动症了?

文守玉医生 发布于2020-03-10 19:22 阅读量7150

本文由文守玉原创

家里要是有熊孩子,好动静不下来,吃饭学习坐不住,是小学阶段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想必有很多家长对此都感到十分困惑,不知孩子到底是正常的调皮捣蛋还是患了多动症。

要知道,多动症对孩子有很大危害:

人际关系紧张、学习成绩差、自信心不足,甚至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这便不免让许多家长们更加紧张,自家熊孩子和多动症的区别和界限在哪里?

怎样才能及早发现又有哪些有效的干预方法呢?

今天,来和大家聊一聊我们该如何辨别,孩子到底是不是多动症。

微信图片_20200310191123.png

什么是多动症

少儿多动在医学上一般称之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英文简称叫ADHD。

多动症与行为的脑协调及神经系统发育有关,是儿童和青少年期间最为普遍的心理障碍之一。

微信图片_20200310191239.jpg

如何区分孩子是好动还是多动症?

首先,要划个重点——

不同年龄的孩子注意力持续时间是不一样的,各位家长可以对照自家孩子的年龄大概看看:

微信图片_20200310191359.png

所以,如果孩子现在年龄尚小,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其实是很正常的。

其次,我们还要知道好动的孩子和多动症患儿的区别和界限:

微信图片_20200310191434.png

这两种方式仅做简单区分,并不能判断孩子是否为真正的多动症。

医生诊断多动症的标准是什么?

要想准确的判断孩子是否患有多动症,就要了解真正的多动症患儿需要满足的条件有哪些?

1.注意力不集中(中以下行为6条以上)

2.过度活动(中以下行为4条以上)

3.情绪冲动(中以下行为2条以上)

并且,光具备以上条件还不够,在诊断多动症时还需要满足以下几点:

微信图片_20200310191646.png

看完这些,想必各位家长应该心里多少都有些底了。

如果一个3岁孩子只是在看书的时候不专心,玩起游戏来可以专注15分钟以上,那就不是多动症;

又或是在学校好动,在家就变乖巧了,那也不是多动症。

但如果前面讲的几个条件,孩子全都符合,那家长就应该及时找一个靠谱的、有经验的儿童心理科医生,来帮孩子明确诊断。

我的孩子为什么会患上多动症?

1.生物因素

2.心理因素

父母不和、教养方式不当、性格不良,分离性障碍,或家人有反社会行为或物质依赖,对孩子的性格塑造和心理成长有很大影响。

3.社会因素

家庭经济困难、童年与父母分离、受虐待、学校的教育方法不当等。

什么样的治疗方法对多动症最有效?

万一我们真的发现孩子患有多动症,家长们应先坦然接受孩子患病的事实,要保持正面积极的态度,才能协助孩子面对各种障碍。

多动症的治疗原则因人而异,需根据BPS分析模式,依据不同病因和症状,制定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在内的个性化、综合性的DPP治疗方案。

1.药物治疗

药物可改善多动症孩子的行为问题,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降低活动量和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应用于6岁及以上的患者。

目前国内常用药物主要有两种,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正确评估使用。

微信图片_20200310191906.jpg

2.心理治疗

微信图片_20200310191943.jpg

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对孩子进行干预

家长、学校及医护人员应采用一致的监管、纠正、鼓励及奖罚标准,即各方对同一行为有相同的处理方法,才能为孩子提供最佳的帮助。

1.给家长的建议

家长们需要学习及使用一些多动症孩子的管教方法,从而有效干预及改善儿童及青少年的行为问题:

2.给孩子的建议

多动症孩子通常很难与他人建立友谊,假如孩子能够跨越这些障碍,对他们将有良好的影响。

以下是总结的五个小贴士,可以帮助孩子与他人交往:

微信图片_20200310192127.gif

家长们在陪伴的过程中,要尽量了解孩子的思维,情感,和孩子一起面对这个陌生的环境的过程。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