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性的拖延,可能是我们陷入了恶性循环| “重度拖延”怎么办?

文守玉医生 发布于2020-02-29 19:15 阅读量6872

本文由文守玉原创

还记得在我们小的时候,总是觉得时间过得很慢。

对于想做的事,也总是迫不及待地一有机会就去尝试。

唯独对于不想做的功课,可以拖到寒暑假的最后一天。

但不知从何时开始,“拖延”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种常态。

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总有人被这种“习惯性的拖延”所困扰。

很多人容易把拖延的原因简单化——

因为懒,因为缺乏安排,或是因为没有时间观念。

但实际上,除了这些直观的认识,“习惯性拖延”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有时就连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微信图片_20200229190830.gif

习惯性拖延者

都有哪些拖延“姿势”

虽然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调侃是“拖延症晚期”,但“拖延”并不是一种临床意义上的心理疾病,它并不存在于精神疾病的诊断体系当中。

不过,在心理学范畴中,我们讨论的“习惯性拖延”指的更是一种长期的状态——

人们那些长期的、主动选择的、不理性的拖延行为。

有些拖延的方式看似“合情合理”,以至于连拖延者本身,都没有辨识出这些行为的本质是“习惯性拖延”:

1) 回避

人们在习惯性拖延时,会选择回避和任务有关的场所或是场景。

比如,明明应该在办公室追赶deadline的上班族们,往往会在“死线”临近时选择去餐厅吃午餐,而不是在办公室里面吃外卖。

这种刻意的回避“唤起场景”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欺骗——看不到的问题就不存在。

这样一种防御式的行为,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降低我们“因为想着还有任务没完成”而带来的紧张感。

2) 否认和轻视

在时间管理的理论中,将人们手头的工作以“重要”和“紧迫”为标准,被分成了四种类型:

a. 重要且紧迫

b. 重要,但不紧迫

c. 紧迫但不重要

d. 不重要且不紧迫

高效的处理方式,应该是立刻处理“重要”+“紧迫”的事情。

但是对于“习惯性拖延”的人来说,他们往往会做剩下的那三种类型,然后抵触真正重要紧迫的事情。

微信图片_20200229191000.gif

3) 和比自己更拖的人比较

还有一种人,会通过“社会比较”来合理化自己的行为。

但这种社会比较往往是向下的——

选择和比自己更拖延、更慢的人比较。

这种向下比较会给他们带来自我安慰,让他们觉得自己的拖延并不严重。

我们为什么会习惯性拖延?

诚然,“习惯性拖延”的背后除了心理因素,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

比如当今的快节奏社会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人们往往很难平衡多角色中的多线程任务,因此更容易拖延。

但其实,“习惯性拖延”往往有着更深层和复杂的心理因素:

1)“因为心情不好而拖延,因为拖延而心情更不好”的死循环

越容易受到心情影响的人,就越有可能拖延。

对于情绪低落、紧张或焦虑的人,光是改善情绪,就花费了他们大量的认知资源,更不要谈完成任务了。

不仅如此,拖延本身也会给我们带来焦虑和抑郁的情绪。

不能按时完成任务,往往会让人滋生挫败感。

而自我批评带来的种种负面情绪,又更加剧了拖延的行为。

最后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微信图片_20200229191127.jpg

2) 害怕任务完成的后果

有的习惯性拖延者会提前预想自己任务完成后的后果,有的拖延者会害怕失败,而有的拖延者可能害怕成功。

拖延者们往往会用拖延的方法,规避掉可能出现的责任和更多的期待。

3) 对未来缺乏实感

人们能很好的体验当下的感受,却不能提前感受到未来的自己。

所以,拖延者们往往在牺牲“未来的我”的满足感来成就“现在的我”的快感。

另外,因为人们对于未来的时间的感知也是不客观的。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拖延者会在截止日期快要到来的时候,才惊觉原来没有多少时间了。

我们该如何改善习惯性拖延?

1) 设定可分解的、现实的任务

人们总是倾向于完成离自己的能力更近,看上去更容易的目标 。

因此,我们要为自己设定合理的、符合自己能力的任务。

并且,将一个大的可行的目标拆分为若干个小任务后,每个小任务也会变得更加容易实现。

而实现的小任务,又会为我们实现整个大目标增添信心和正能量。

微信图片_20200229191313.gif

在完成每一个小任务后,人们都会真切的感受到完成一件事情的成就感。

从而意识到,一个大任务的背后,往往是分解的、持续的努力和付出。

2)为每一个小任务的完成设定小奖赏

人们对于任务的抗拒会影响实际的执行力。

所以,拖延的人们可以分解任务,并且在每完成一个小任务后给自己一个小小的奖赏。

但这个奖赏也必须要分清楚,是不是对自己已完成的成就的过度满足。

比如说,工作五分钟,玩耍两小时,这样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要谨记奖赏的设立,应该是为了激励自己更好地完成任务而存在的。

3) 学会自我关怀

完成任务和情绪是息息相关,互相影响的。

首先,对于长期被焦虑、抑郁和对自身低评价的人们来说,及时的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是十分必要的。

适当的参与人际社交,也可能让自己的心理状态变得更好起来。

而主动及时地寻求帮助,本身也是克服拖延的重要一步。

那些懂得自我关怀的人,也会更自律、更好的控制自己。在面对有挑战的情况,更不会轻言放弃。

微信图片_20200229191429.jpg

我时常觉得,“习惯性拖延”像是对明天的一种透支——把今天的事,用明天的时间完成。

但很多时候,“今天的事”错过了就是错过了,明天还有“明天的安排”。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