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市人民医院龙华分院家长学校48期 《儿童睡眠问题的应对策略》课后总结第48期家长学校我们邀请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童保健科姜艳蕊教授,为大家解答儿童的睡眠问题,例如:夜醒频繁、磨牙、做噩梦、梦游、呼吸暂停等问题,使我们重新认识睡眠,了解睡眠周期、睡眠结构和形成良好睡眠的基础,以下是讲座的内容提要:
一、认识睡眠
1、传统睡眠的定义是一种休息状态,但现有研究证实睡眠实际上睡眠是让大脑处于另一种活跃状态,对儿童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2、不同阶段的儿童对睡眠的需求不同,而且不同年龄阶段睡眠承担的任务不一样。
3、睡眠有两大主导因素:睡眠压力和睡眠节律。
睡眠压力就是身体对睡眠的需求,也就是睡意,睡意的产生与腺苷有关,当我们清醒时大脑会分泌一种代谢产物叫作腺苷,它会随着时间不断地积累,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让我们产生极大的疲倦感和睡意。而睡眠节律是我们自然睡眠的规律性,比如睡眠时间、入睡和醒来时间。
4、睡眠分为NREM睡眠和REM睡眠,两者对生理的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我们的睡眠在医学上分为非快速眼动睡眠(Non-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NREM Sleep)和快速动眼睡眠(REM Sleep, 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NREM睡眠眼球不会快速运动,呈现出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清醒和睡眠之间的过渡,这时候脑电波开始变慢,呼吸、心跳和身体运动也很慢,当肌肉变得更加放松时,可能会经历周期性的抽搐或抽搐。第二阶段身体活动减缓,意识下降,体温下降、呼吸和心率变慢、眼球运动停止、对外界刺激的知觉下降,这个阶段占所有睡眠时间的大约50%。第三阶段血压和呼吸频率降低、完全肌肉放松、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较弱、被唤醒的困难醒来时有睡眠惰性,一段时间的严重昏昏沉沉。NREM睡眠时身体能够更有效地进行细胞修复、肌肉放松以及能量储备等生理活动,通过促进身体恢复和修复,有助于增强免疫功能并降低患病风险,还有助于缓解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同时大脑会对白天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加工,这有助于巩固记忆并提升学习效率;并且生长激素会在NREM睡眠期间达到高峰,有助于促进身体的生长和发育,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特别重要。
REM睡眠是大脑在睡眠周期中经历的四个阶段之一。它以肌肉放松、眼球运动、呼吸加快和大脑活动增加为标志。这个阶段由于眼外肌的阵发性抽搐导致眼球快速的水平方向运动,在闭合的眼睑中可以看到眼球左右的移动。但人已进入熟睡中。我们会全身肌肉放松,脑血流及代谢增加,引起心率加快,呼吸快而不规则,血压稍上升,体温升高,80%的人会作梦。长期缺乏快速眼动睡眠,会引严重的认知障碍。缺乏快速动眼睡眠,人体会自动补偿,而快速眼动睡眠突然中断,往往是某些疾病发作的信号,例如心绞痛、哮喘等病。REM睡眠对大脑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它有助于缓解疲劳并恢复精力;与情绪健康也密切相关,它有助于缓解痛苦记忆并加强学习和长期记忆;REM睡眠被认为是记忆储存、整理和整合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阶段。
5、SWS睡眠
SWS睡眠,即慢波睡眠(Slow Wave Sleep),是深度睡眠的关键阶段,对于恢复精力和体力以及分泌生长激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在:①恢复精力体力:心率减慢、血压降低、胃肠活动增加以及全身肌肉松弛等生理现象,这些变化有助于降低身体的代谢率,减少能量消耗,从而为身体提供充足的休息和恢复时间;SWS也是大脑进行深度休息和恢复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有助于大脑进行深度的神经修复和再生,这对于维持大脑的正常功能、提高注意力和记忆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SWS的深度休息,身体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和储存能量,为第二天的活动和任务做好准备,这有助于保持身体的活力和耐力,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②分泌生长激素:生长激素的分泌呈现出鲜明的昼夜节律特征,其中大部分分泌活动发生在深度睡眠期间,特别是在SWS中达到分泌高峰,这表明SWS是刺激生长激素分泌的关键因素之一。在SWS期间,生长激素的大量分泌有助于促进骨骼生长、肌肉发育以及脂肪的分解和利用,从而加速身体的恢复和修复过程。
二、新生儿期和青春期的睡眠周期新生儿期与青春期睡眠周期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睡眠时长、昼夜节律以及睡眠结构等方面
1. 睡眠时长
* 新生儿期:新生儿的睡眠周期较短,通常为45~50分钟。他们每天需要多次入睡和醒来,以满足生长和发育的需要。* 青春期: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期的孩子睡眠时间逐渐缩短,但单次睡眠的持续时间会延长。9~13岁的孩子睡眠时间由11小时降至9个小时;13~16岁孩子的睡眠时间从9个小时降到了8小时。不过,青春期孩子总体上比童年期需要更多的睡眠时间,这与伴随年龄增长而睡眠时间递减的规律相悖,是青春期特有的睡眠节律。
2. 昼夜节律
* 新生儿期:新生儿在出生后的一段时间内(通常是6周后),会逐渐形成25小时的昼夜节律。到3月龄左右,他们会开始出现接近24小时的昼夜节律,但此时仍然不够稳定。* 青春期:青春期的孩子通常会表现出睡得晚、起得晚的特点,这是由于褪黑素分泌的时间决定了大脑睡眠时间,而青春期后这种激素在夜间分泌的时机延后了。因此,青少年比儿童要晚一点入睡,晚一点起床。
3. 睡眠结构
* 新生儿期:新生儿的睡眠状态包括深睡、浅睡、瞌睡、安静觉醒、活动觉醒和哭等六个阶段,这些状态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周期性的变化。* 青春期:青春期的孩子睡眠结构相对稳定,但仍然可能受到学习压力、情绪波动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睡眠质量下降。这是因为新生儿的大脑和身体都处于快速发育阶段,因此需要更频繁的休息和恢复。而青春期的孩子则处于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虽然整体睡眠时间减少,但单次睡眠的质量和时间需求增加。
4、以下是我国和外国不同的指南手册的推荐时间,睡眠需要考虑个体差异性,没有具体“标准处方”。
5、如何对自己家的孩子进行睡眠判定?我们参考以下几点:
6、儿童睡眠是否充足?
我们需要根据睡眠的时间、质量、节律等判断。
①、睡眠时间:如果儿童的睡眠时间少于以下推荐时长,则可能被视为睡眠时间不足: 新生儿每天应睡14~17小时左右、 婴儿期在12~15小时左右、 幼儿期在11~14小时左右、学龄前期在10~13小时左右、学龄期在8~10小时左右,总之能够保持规律的入睡和起床时间,即使在周末或节假日也不例外。
②、 睡眠质量:整个睡眠过程中很少醒来,即使有短暂的觉醒也能迅速再次入睡。深度睡眠时间占比适当,确保身体和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没有明显的打鼾、呼吸暂停等睡眠障碍症状。
③、睡眠节律:生物钟稳定,能够在晚上自然感到困倦并顺利入睡。早晨能够轻松醒来,感觉精力充沛。
④、主观对睡眠满意度:醒来时感觉精神焕发,心情愉悦。对前一晚的睡眠过程感到满意,没有过多的担忧或焦虑。
⑤、白天困倦程度:在整个白天都能保持清醒和警觉的状态。即使偶尔需要小憩,也能在短时间内恢复精力,不会频繁出现困倦感。综上所述,良好的睡眠是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而有问题的睡眠则可能对身体和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孩子的睡眠状况,积极采取措施来改善睡眠质量。
7、以下是儿童从新生儿期到1岁以后的睡眠模式:
8、我们会运用各种工具进行儿童睡眠的评估,其中比较常用的筛查工具包括睡眠评估,主要涉及一下方面:
9、帮助解决入睡困难的几种办法:
①标准消退法
②一步一等法
③改良逐步消退法
④、小红花奖励制度帮助入睡困难/抵抗。根据宝宝情况,合理设置上床时间,逐步提高就寝时间。
10、青春期失眠带来相关的健康问题。
11、如何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
①合适的睡眠环境
②固定的就寝时间
③培养自主入睡(2月龄起)
④统一的照养方式
⑤改变夜奶习惯
最后我们对本次讲座做一个总结:儿童睡眠问题有80余种,涉及多个专业(呼吸、五官、神经、精神心理、儿保等)。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有助于保证儿童获得充足的睡眠时间和提高睡眠质量,是儿童睡眠问题干预的一线治疗手段及预防措施,良好的睡眠是儿童身心健康的基础,希望大家关注儿童睡眠健康,给宝宝打好生长发育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