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次第46期家长学校我们邀请到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的胡荣庆教授。由她和她的学生们来给各位家长科普孩子感知世界、探索自我的行为和其背后的意义。本次讲座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家长用全新的角度理解宝贝,化烦恼为亲子互动的乐趣。以下是讲座的内容提要:
一、翻东西
我们可以从以下八个方面看孩子的翻东西这一行为:
01好奇心和探索欲小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他们通过触摸、操作物品来学习和探索。例如抽纸巾的质感、声音和撕扯的感觉可能会吸引他们。
02注意力寻求如果孩子发现抽纸巾能引起大人的注意,他们可能会重复这个行为以获得反应或关注。
03模仿行为孩子们喜欢模仿大人的行为。如果他们看到大人使用纸巾,可能会想要模仿这一行为,但由于缺乏自控力,可能会过度进行。
04情绪宣泄可能会通过某些行为来宣泄情绪,比如兴奋、焦虑或无聊。翻东西可能是他们表达这些情绪的一种方式。
05感官刺激孩子可能对特定的感官刺激有较高的需求,比如撕纸的声音、纸巾的质地等,这可能会让他们感到愉悦,从而反复进行。
06社会互动在与其他儿童互动中,如果某个孩子通过抽纸巾吸引了他人的注意或引发了笑声,其他孩子可能会效。
07空间探索例如,小孩子在打开抽屉伸手进抽屉和柜子的高低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是一种空间探索。
08本体觉对自己身体所处的空间位置、运动状态及其它对于肢体动作的协调、平衡流畅度和力度重要的影响。通过翻找东西,个体需要动用手这有助于提升本体感的感官协调统合能力。
给家长的策略:“翻东西”可以促进手眼协调,创造力,提供感官体验与认知发展检查孩子环境,确保没有过多的有诱惑物。设置一个'安全区域”,让孩子在特定的地方进行探索和玩耍,避免接触易损坏物品,设计适当的后果来应对孩子的行为。例如,当孩子翻东西时,可以先让他们冷静下来,然后要求他们捡起并妥善放置物品。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孩子理解行为的后果,并学会自我控制。让孩子养成收拾东西的习惯,同时培养孩子自我独立和自我控制的能力。等孩子翻完东西后,可以和孩子一起将东西物归原位,让孩子养成收拾东西的习惯,同时培养孩子自我独立的能力。使用鼓励性语言来表扬他们的努力,并引导他们选择适当的行为。例如,如果孩子试可以告诉他们:“衣服是用来穿的。如果你想探索,我们可以一起找一些玩具。”这样足孩子的好奇心,又能引导他们进行更合适的行为。
Messy Play脏脏玩——鼓励孩子们探索的自由,不怕弄脏
这一运动有利于培养孩子以下这些您能力:
1、精细运动发展手眼协调、锻炼手部肌肉、提高手指灵活度
2、多感官能力视觉、触觉、嗅觉、听觉社交技能、游戏技能、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培养认知技能,激发好奇心和探索能力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情感发展、专注力。
给家长的策略:根据孩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激发兴趣不同的孩子,有不一样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比如,有的孩子好动,喜欢在户外奔跑运动,不妨让他穿雨鞋去踩水坑。有的孩子则偏文静,更喜欢静静地观察蚂蚁搬家不妨放手让她用树叶搭蚂蚁窝。将玩耍与教育相结合,事半功倍带着孩子去脏玩,在体验无穷乐趣的同时,进行相应的科普教育,让孩子在玩中提高认知、增长见识,发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将对他们的成长大有益。做好把控,让孩子脏玩的同时讲究卫生孩子的自控能力很有限,有时候一旦玩疯了,什么都想不到。这个时候,我们大人就需要做好引导,注意安全并及时规范他们的行为,让他们在开心玩要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啃咬东西行为
1、儿童啃塞东西行为口腔期探索儿童啃咬东西的行为是他们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通过口腔来感知和了解周围的环境。
2、感官协调训练啃咬行为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口腔肌肉控制牙齿萌出刺激随着乳牙的逐渐萌出,儿童可能会感到不适或痒痛,啃咬东西可以缓解这种不适感。
3、促进手眼协调和精细动作的能力儿童啃塞东西行为认知能力发展啃咬不同质地的物品儿童可以学习到物体的性质和特性、促进认知能力的提升大脑神经连接频繁的啃咬动作能够刺激大脑神经元的活动加强神经之间的连接,促进大脑发育情绪调节机制,啃咬行为是一种自我安慰的方式。
给家长的策略:1.提供安全咀嚼玩具:选择磨牙棒或者是长条的胡萝卜咀嚼;2.牙齿问题:可以提供大块的食物如胡萝卜咀嚼,发育问题可以咨询牙医;3.监督啃咬行为:密切观察宝宝啃咬的物品;4.引导正确使用餐具:减少宝宝用手抓食物直接咬的情况;5.培养良好习惯:通过游戏和故事告诉宝宝哪些东西可以啃咬;6.关注情绪需求:留意宝宝啃咬背后的情绪,适时给予安抚和支持。
三、自我认知和物权意识
自我意识和物权认知的发展皮亚杰认知发展论儿童在2~7岁阶段表现出自我中心主义倾向、这一阶段儿童从自己的角度认识事物幼儿物权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意识逐渐萌芽,开始逐渐认识到并表现出对物品所有权的认知和意识。自我意识的发展儿童能够分出“我”与非我,但难以区分“我”与物之间的关系。自我中心可能导致儿童随便拿走他人物品。我们应该理解物权意识的重要性,大众也需要理解。
监护人建议:1、建立物权意识,为幼儿准备专属物品,建立“我的”观念;2、及时沟通与解围:监护人应和及时与幼儿沟通,并帮助幼儿耐心沟通。3、对幼儿占有行为进行教育和引导,而非指责或打骂。
四、发脾气
发脾气原因分析有以下几点:
1、理性大脑发育不成熟:位于大脑皮层前额叶胚胎期开始,约17岁达高峰至25岁左右完全成熟,表现为自控力较差。
2、认知水平差异:对于规则的理解、对情境的解读可能与成人不同。
3、寻求注意力或获取事物:语言发展尚未成熟。
4、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通过模仿行为表达。
5、敏锐观察者:模仿能力较强,可能会模仿大人的行为。
6、情绪调节困难:不懂正确处理情绪。
发脾气的应对策略:1、情绪示范和教育:管理自己的情绪,为孩子树立榜样;识别情绪:认识情绪词汇、角色扮演,合理宣泄情绪:运动、涂画、打击乐器、撕。2、功能性沟通:用更恰当和有效的沟通行为或技能取代具有沟通功能的挑战行为。①确定行为的目的;②教导孩子用替代行为实现目的。3、共情式沟通:通过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绪与立场,以促进更有效、更深入的交流。①观察和倾听孩子的情绪;②用语言表达对孩子事的理解和关心;③平稳情绪后复盘和引导。
五、摔东西
我们该如何理解摔东西这一小朋友常见的行为呢?
摔东西-烦恼中到支持:育儿中的积极互动。“扔东西”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进入空间敏感期的表现。在这个阶段中,孩子会通过嘴、手等身体的各个部位进行探求,通过自己的触摸和实践来感受自己与世界的联系。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会把扔东西当成一种有趣的游戏,乐此不疲,让孩子养成收拾东西的习惯,同时培养孩子自我独立的能力。父母和孩子玩完“扔东西”的游戏后,可以和孩子一起将东西物归原位,让孩子养成收拾东西的习惯,同时培养孩子自我独立的能力。若孩子不愿意收拾,父母可以主动将东西放回原处为孩子做榜样。当孩子将东西放回原位后,父母要及时表扬和奖励他,给予孩子收拾东西的外驱力。
此次讲座胡荣庆老师和她的学生们带我们认识了儿童行为背后的意义,学习如何提升家长对孩子们行为的干预方式,让孩子在健康的氛围下成长。讲座后胡教授也给几位家长解答了如孩子不好好刷牙怎么处理,孩子入睡困难等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