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血压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慢性病,长期的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和器官。它会加重心脏负担,引发心脏疾病;使脑血管出现破裂或堵塞,导致脑部疾病;损伤肾血管,造成肾功能衰退;还会让视网膜血管病变,致使视力下降等眼部问题。
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涵盖了遗传因素、年龄、体重、性别以及多种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多个方面。在人群中,这些危险因素往往聚集存在。随着高血压危险因素的数目和严重程度的增加,血压水平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从而使得高血压的患病风险也随之增加。
高钠、低钾膳食
在我国,由于饮食习惯和地域差异,部分地区居民膳食中的钠盐摄入量较高,而钾盐摄入量相对较低,高钠和低钾的饮食习惯是导致高血压发生的重要因素,与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这进一步加剧了高血压的流行。
超重和肥胖
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患病率关联显著。腹部肥胖,特别是腰围的增大,也与高血压风险密切相关。腹部脂肪堆积不仅增加了体重,还可能影响内分泌系统,导致血压调节失衡。
增龄
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血压的发病率显著上升,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健康问题。在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率超过了55%,主要表现为收缩压的升高和舒张压的降低。有效控制老年人的血压水平,不仅有助于减少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还能保护他们的认知功能,预防阿尔茨海默病。
吸烟
吸烟是公认的心血管疾病及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与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高患病风险、高死亡率等不良结局密切相关,且吸烟量越大、时间越长,心血管疾病发病及死亡风险越高。二手烟暴露同样增加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风险。
过量饮酒
长期或频繁的过量饮酒都会对健康产生严重影响。随着饮酒频率的增加,高血压的风险亦会随之上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饮酒与高血压之间的关系还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即某些人群可能对酒精更为敏感,更易出现血压升高的情况。此外,饮酒还可能与其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因素相互作用,如吸烟、不良饮食习惯等,共同增加高血压的风险。
心理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各种因素所致心理压力逐渐增加。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的人群,往往伴随着高血压风险的上升。这种心理压力可能来源于工作、家庭、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它不仅能够激活体内的应激反应系统,导致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进而引起血压上升,还可能通过影响个体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如增加不良饮食和缺乏运动等,间接促进高血压的发生。
空气污染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环境健康威胁之一。研究显示,空气污染可能会增加高血压的风险。除了室外空气污染,室内空气污染同样不容忽视。相关研究发现,使用家庭固体燃料和吸烟所导致的室内空气污染与高血压风险的显著增加有着密切的关联。
肿瘤治疗
目前由肿瘤治疗引发的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癌症幸存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相较于普通人群,癌症患者及幸存者中高血压的发病率显著更高。此外,化疗被确认为引发高血压的一个独立风险因素。
高海拔
我国有超过2.9亿人生活在海拔超过500m的高原地区,约1250万人生活在2500m以上的高海拔地区。低气压(缺氧条件)、寒冷和昼夜温差大是高海拔地区的典型气候特征,对血压有一定的影响。短期来看,急性暴露于高海拔地区会使得血压升高。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的居民,海拔超过750m时,随着居住海拔高度的升高,平均血压逐渐升高。
其他危险因素
除了以上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外,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高血压家族史、缺乏体力活动、教育程度低等。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与城市规模日益扩张,不合理的城市设计也给人群健康水平带来了负面影响。城市的碎片化、缺乏健康食品供应、人口密度过高、不适宜步行出行、公园或绿地面积不足等都增加了患高血压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