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位40多岁的朋友问:自己的低压一直在90mmHg以上,但是高压在130mmHg以下,要不要服用降压药?
其实无论是高压或是低压,只要其中之一达到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就可以诊断为高血压。如果非同日的3次测量,低压均等于或是大于90mmHg,就是单纯舒张期高血压,需要积极治疗。
单纯的舒张压升高常见于哪些人群?
如果只有低压升高,高压正常,意味着血管状态比较年轻,这是在中青年高血压人群中较为常见的特征。
心脏收缩时,会把血液泵入大动脉,大动脉会扩张容纳血液,此时血液对大动脉壁的压力就是收缩压(俗称高压)。当心脏进入舒张期时,主动脉瓣关闭,大动脉弹性回缩,会推动血液流向外周小动脉,此时大动脉壁对血液的压力就是舒张压(俗称低压)。
所以高压正常,意味着大动脉弹性较好;但低压升高,则意味着外周阻力增加。
造成舒张压升高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身体外周的小动脉、微动脉对血液的阻力,称为外周阻力。在肥胖、焦虑情绪、睡眠不足、面临较大压力等情况影响下,会使小动脉、微动脉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血液流入减少,低压升高。
在心率加快的时候,心脏舒张期缩短,在大动脉还没有把收缩期容纳的血液完全推入小动脉和微动脉时,心脏又泵送了新的血液过来,使大动脉留存血液增加,低压升高。
无论哪种情况导致的低压升高,都会导致流入外周动脉的血液减少,影响心、脑、肾等器官的供血。大动脉在长期留存血液增加的状态下,会加速硬化,最终使心脏泵血阻力增加,高压也会升高。所以只有低压升高,需要积极控制。
哪种降压药物适合降低舒张压?
通常在年轻患者中会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者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这对代谢导致的高血压非常有效。但往往这些舒张压升高的患者,其交感神经的激活也很明显,尤其是在35~55岁年龄段的患者中,对于这些患者,也要考虑使用β受体阻滞剂。使用β受体阻滞剂最简单的依据是心率,如果心率较快,很多患者尤其是肥胖患者,心率可达90~110次/分,一定要使用较大剂量或足剂量的β受体阻滞剂。有时即使心率只有70多次/分,可能也需要通过联合应用β受体阻滞剂才能将血压将至较为合适的水平。
对于年轻高血压患者,舒张压仅仅降至90 mmHg以下,可能还是不够的。如果使用两种药物,如一种ARB加一种β受体阻滞剂,能将血压降至120/80 mmHg以下,强烈建议患者坚持这样用药,维持合适的血压水平。而不一定要减药,让舒张压保持在89 mmHg这一刚刚达标的水平。对于担心使用药物将血压将至80 mmHg以下而可能带来不良反应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
应尽可能把血压控制得更好,才会在进入老年时不至于出现更严重的高血压,包括收缩压也升高的双期高血压。因此,强烈建议一定要把血压控制到最合适的水平,个人建议要控制到80 mmHg以下,甚至更低一些。
改变生活习惯,降压效果堪比药物
改变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治疗方案,它的控制效果是明确的。
吃盐越多,血压越高。研究发现,每日钠盐摄入量,平均每增加2g,舒张压分别会升高1.2mmHg。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荐,成人每天食盐不超过5克。而实际调研发现,国人每天食盐的平均摄入量为10.5克,是目标的2倍还多。控盐并不是把饭菜做的寡淡无味,而是通过一些小技巧、小习惯,一点点减少钠的摄入,这样不仅有效,还能享受美食。
每天运动30分钟,就能显著降血压。如果能进行规律的运动,血压降低的效果更加显著。数据显示,规律的有氧运动,可使舒张压分别降低8mmHg。高血压患者运动时,不要操之过急,应从简单到复杂,逐渐变成每天30分钟,每周至少5天的运动习惯。选择的运动类型,可以是慢跑、游泳、骑自行车、快走等。
另外,控制体重可以降低舒张压。临床研究发现,对于体重超标的高血压患者,只需要将体重每减少1公斤,血压就会降低1mm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