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我国慢性胃炎的患病率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居于首位。慢性胃炎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反应,常伴有上皮损伤和细胞增生,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发展为胃癌。临床上以上腹疼痛、腹胀、嗳气、烧心等为主要症状。
一、发病原因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引起急性胃炎的发生。但由于急性胃炎的一过性上腹部症状多不为病人注意,若不抗菌治疗,感染可长期存在并发展成为慢性胃炎。
饮食和环境因素
乙醇是一大重要危险因素,它具有亲酯性和溶脂性能,高浓度乙醇可直接破坏胃黏膜屏障,引起上皮细胞损害、黏膜出血和糜烂,导致急性胃炎发生。长期饮浓茶、烈酒、咖啡,食用过热、过冷、过于粗糙的食物,可反复损伤胃黏膜,引起慢性胃炎。饮食中高盐和缺乏新鲜水果蔬菜可使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形成慢性胃炎。
药物
正所谓是药三分毒,常见的对胃黏膜有伤害的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 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以及某些抗肿瘤药物、抗生素、口服氯化钾或铁剂等。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可削弱其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其他药物可直接损伤胃黏膜上皮层,导致急性炎症。若反复损伤胃黏膜则可导致慢性胃炎。
应激
各种严重的疾病,如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大手术、颅脑病变、败血症、严重脏器病变或多脏器功能衰竭等,甚至精神心理应激都可引起急性胃黏膜糜烂、出血。
其他
各种原因引起的十二指肠液返流会减弱胃黏膜的屏障功能。
二、慢性胃炎对患者日常影响
(1) 慢性胃炎的消化不良症状对患者造成的生活质量影响;
(2)胃黏膜糜烂、黏膜内出血及胆汁反流等所导致的临床不适;
(3)慢性萎缩性胃炎等胃癌前疾病,或肠化生、异型增生等癌前病变发展成胃癌的恐惧;
(4)伴有焦虑或抑郁状态及其造成的躯体不适。
三、日常生活指导
慢性胃炎通过调整饮食、生活方式、心理状态、药物能很好地调理和改善。
1.饮食指导
避免暴饮暴食、饮食过冷过烫或过快、咖啡、浓茶、以及偏食等,会破坏胃分泌的节律性。饮食须低盐低脂底油、少糖,不吃粗糙、浓烈、辛辣、油炸、烟熏等刺激性食品,不吃霉变食物,少吃票制、脂制、富含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食物,以减轻胃的负担,多吃新鲜食品。还要少吃碱性高的食物,如长期使用高碱性食品,不利于胃炎症状的改善。(胃液中含盐酸,有很强的杀菌作用,胃酸缺乏,细菌容易在胃内繁殖)。平时饮食佐料中适当加些醋等,可刺激胃酸分泌,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
饮食应多样化,避免偏食,注意补充多种営养物质,及时纠正蛋白质和维生素缺乏,可吃水果及饮用牛奶,松软易消化的食物有助于养胃,如米粥等,如有明显腹胀,可适当减少豆制品等产气较多食物的摄入。
2.生活方式
注意劳逸结合,适当锻炼身材,提高机体免疫力,适应气候冷暖变化,改善胃肠功能。工作不要过于繁忙劳累、过于紧张,要规律饮食,如驾驶员及嗜烟酒者患胃炎占比例很多。
烟酒是损伤胃黏膜的大敌。长期尼古丁刺激,可使胃酸增加,产生有害作用。长期酗酒,可致胃黏膜损伤,酒精浓度越高,损伤程度越强。有人统计,每天吸烟10支左右,20%-30%的人会得胃炎;每天吸烟20支以上,40%的人会得胃炎。酒对胃黏膜的刺激甚于烟。每天饮白酒2至3两,胃炎发病率可达60%,饮酒成瘾者约有80%的人患有胃炎。
3.心理状态
如精神压力重、情绪低落或焦虑、怨恨、紧张和恐惧等持续而强烈的精神刺激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常可影响胃的蠕动和胃酸分泌,而诱发本病或使病情加重。心情舒畅。精神因素对消化系统功能影响很大,忧郁沉闷,悲观失望,终日不乐,则饮食不思、茶饭不想;情绪稳定,豁达开朗,心理健康,心情愉快则胃口大开。因此,保持乐观情绪对健康十分重要。
4.药物治疗
忌服对胃损害较大的药物、谨记按医嘱用药,不可擅自滥用药物:大约有40%的胃炎患者,是服用阿斯匹林、保泰松、强的松等药物引起的。所以服用这类药物宜谨慎,因病情需要服用,要在饭后服,如有胃部不适,或者见到大便黑色(胃出血),应立即停用。
胃酸缺乏的人,一方面平时慎用碳酸氢钠、氢氧化铝、氧化镁、硫糖铝等抗酸药物,另一方面,胃蛋白酶合剂、多酶片、胰酶、1%稀盐酸等增加胃酸的药物,没有必要时也不要轻易服用,要改变助消化药物都可以服用的观念,避免胃黏膜损害。
药物治疗是慢性胃炎治疗中的最重要部分,尤其是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慢性胃炎患者,需要进行抗幽门螺杆菌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奥美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药、铋剂,以及抗生素(须由医生选择两种);另外,还可使用吗丁琳等促动力药等。药物均需在医生指导下选用。
慢性胃炎是一种慢性的疾病,在坚持治疗和调整生活习惯的同时,还需要求定期体检,及早发现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