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软组织外科学概念
软组织外科学是以骨骼肌、筋膜、韧带、关节囊、滑膜、脂肪组织等人体运动系统的软组织损害( 软组织劳损) 引起的疼痛和相关征象的疾病为研究对象, 以压痛点强刺激推、密集型银质针针刺和软组织松解手术为治痛手段的一门临床分支学科。
二、软组组织疼痛病理机制
软组织损害性疼痛的发病原因是软组织急性损伤后遗症或慢性劳损形成,理论基础是软组织无菌性炎症致痛学说。软组织损害性疼痛的发病机制分为二类, 一类是原发因素:急性损伤后遗症、慢性性劳损或其他因素导致软组织无菌性炎症引起疼痛;一类是继发因素:早期继发因素--疼痛引起肌痉挛;晚期继发因素--长时间肌痉挛造成肌挛缩。在软组织外科学中,无论是软组织损害的发病机制、病理发展过程,还是软组织损害性疼痛的诊断、治疗,整体观念都贯彻其中。
三、软组织外科学的整体原则
软组织外科学把人体看成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部位,特别是构成人体运动系统的骨骼肌、筋膜、韧带等软组织之间,在结构上相互维系,在功能上相互协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软组织外科学认为,特定部位的压痛点在人体某个疼痛部位的出现,常不是孤立的,而是由不少具有规律的一群压痛点组成,这些压痛点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立体致痛区域),它们之间相互联系,有规律可循。
在椎管外软组织损害的病理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急性外伤后遗或慢性劳损形成,其开始的病变部位不在骨或软骨组织,而是在骨骼肌、筋膜、韧带、关节囊、滑膜、脂肪等附着处的无菌性炎症反应,引发局部疼痛(即原发性疼痛),疼痛引起肌肉痉挛,肌肉痉挛破坏了身体的动力平衡,一组肌肉的痉挛必将引起对应肌肉发生与其相适应的变化,以达到补偿原发部位肌肉痉挛引起的功能障碍和功能失衡,即对应补偿调节。
如果原发部位的肌肉痉挛经过对应补偿调节,仍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和平衡,则又将引起其上方和下方的一系列肌肉进行补偿而再调节,即系列补偿调节。
以慢性劳损腰痛的病理发展过程为例,一侧的腰痛日久可向对侧发展;腰痛日久还可向下、向上或向前发展,规律如下:
1、大多数病例的原发性腰痛常会下或向前传导至臀部或髋部而继发臀痛或髋痛,再逐渐发展成大腿后侧或外后侧痛、小腿外侧或外后侧痛、外踝后下方痛、前足外侧痛或足趾痛。
2、原发性腰痛常会向上传导而继发背痛、背部麻木、吊紧感或沉感。背痛不愈,可向外传导而继发肩痛。背肩痛经久不愈,又会向上传导而继发颈项痛。颈项痛经久不愈,仍会向上向前传发头部、面部、五官、口腔、咽喉等功能失调征象。
3、原发性腰痛还会向前传导而继发腹部疼痛。
4、原性腰痛发展至腰臀痛时,少数病例会继发长期低热。
5、原发性腰痛发展到全身痛时,可能继发反射性高血压症。上述原发性腰痛的病理发展过程可用对应补偿调节和系列补偿调节作出解释,其原发性疼痛及继发性疼痛均有规律可循。
四、软组织科学学治疗原则
为此,软组织外科学提出了“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前病后治,后病前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等治疗原则,以上治疗原则古人早有描述,如《灵枢-总结》:“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素问-缪论》:“邪客于经, 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 注:巨刺是一种左病取右, 右病取左, 左右交叉取穴施治的方法)。由此可见软组织外科学提出的治疗原则与祖国医学整体观念指导下的治疗原则是相符合的。
综上所述, 软组织外科学是把人体看成有机的整体, 软组织损害性疼痛的发病、病理发展及压痛点的检查均有规律可循, 了解其规律, 在临床对软组织损害性疼痛的诊断、治疗中, 就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