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妈妈带着小明来到门诊,着急地说:医生,我娃的抽动症状怎么总变来变去?最近鼓肚子、扭脖、扭腰很疯狂。
医生:最近孩子有没有经常参加单杠、篮球、跳绳等体育运动?
家长:孩子是篮球队的,一周打几次,还经常跳绳打卡。
医生:打篮球会经常扭腰、转体、前仰跳投,跳绳也涉及到腹部、颈部和腰部用力,这些运动过度劳累后会导致局部酸楚等不适感,另外竞技运动容易导致孩子紧张,都会导致抽动症状加重或反复。
家长:那我们孩子能参加什么运动呢?
医生:抽动孩子可以适量参加体育运动,但运动形式和程度要因人而异。
《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
释义:肝主管人体四肢筋脉的运动,是耐受形体与精神疲劳的根本,也是灵魂(思维、想象、评价、决断和情感、意志等心理及精神活动)居住之所,其荣华表现在指甲上,其充养在筋,可以生养血气。
肝主疏泄、藏血、主筋是“肝为罢极之本”的物质基础。《素问·五运行大论》云:“肝,其用为动”,肝主筋,职司运动,筋膜附着于骨而聚之于关节,“束骨而利机关也”,是联结肌肉、关节及专司运动之组织,人的一举一动全依赖筋的功能,筋弛张收缩功能正常则能约束关节肌肉,动作方能矫健而协调。筋功能依赖肝气血阴阳的滋润与温养。《素问·经脉别论》云:“食气则入胃,散精则于肝,淫气则于筋。”饮食水谷精微中最精华的部分归于肝,肝气充足方能营养筋脉,筋才可以柔韧灵活。《素问·五脏生成篇》又云: “故人卧血归之于肝。肝得血方能视,足得血方能步,掌得血方能握,指得血方能摄。”即人睡觉时,血归于肝,肝能受纳血入,血灌输全身上下,筋得其养,则目清能视、四肢强劲,生长旺盛,正如王冰注曰“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藏”。因此,应适当休息并劳逸结合。
儿童抽动症病位核心在肝,肝主藏血,其声为呼,其变动为握,《育婴家秘》:“肝主筋,肝病则筋急,为项强,为搐搦牵引。肝主怒,病则性急大叫。” 治疗重点在平肝息风。儿童“脏腑薄,藩篱疏,易于传变;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 小朋友情绪易受外界干扰而波动,可出现肝气郁结、肝失疏泄,抽动儿童更常运动、情绪等因素导致症状反复或加重。因此,根据抽动儿童的个人体质、患病情况、实际情形等因素而定的运动方式及强度对于抽动儿童的日常防护较为重要。
目前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普遍身体活动不足,久坐较多,“久坐伤肉”,脾主四肢主肉,肝主筋主藏血,运动四肢可以促进脾经及肝经气血的流注,激发脾胃之气,有利于肝气的疏泄运行;动则阳气生,《素问·生气通天论》又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具有温养神和筋的作用,主管形体和精神活动。因此,适当运动可以健脾、疏肝理气而促进生长发育、调畅情志,又可以促进阳气的温煦作用,而促进机体精神爽慧、思维敏捷、筋肉柔和、动作灵活。因此,有部分证据发现强度较轻的体育锻炼可能通过减轻焦虑及压力等而缓解抽动症状。
运动过度可能会导致抽动症状加重,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抽动小朋友常有不同程度的情志失调和/或脾胃虚弱,肝失疏泄,脾虚气血生化不足而导致肝藏血不足时,导致对形体疲劳及精神紧张的耐受能力降低。“人之运动,由乎筋力,运动过劳,筋必疲极”,《素问·宣明五气》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当体力、脑力透支,伤及“罢极之本”,导致肝之功能失常,肝血不足,神魂失养而睡眠障碍、神疲、情绪低落、健忘等;血不养筋则会发生两目干涩、肢体屈伸不利、手足振颤、肢体抽搐等,气血不足以濡养肌肤,血虚生风而局部发痒或肌肉瞤动。抽动小朋友运动过度时大汗淋漓可使阳气激奋而外泄,阳气不能正常濡养神智和筋脉时则会出现精神不能集中、心神不安、肢体抽动。
研究发现,大约90%的成人和40%~55%的儿童在运动性或发声性抽动之前会有抽动先兆(即一种冲动、紧张、压力、瘙痒或感觉),可涉及明显的认知、情绪或局部区域感觉不适(如瘙痒、刺痛/灼热、麻木、颈部紧张、手臂或腿部伸展前的紧缩感或收缩感、鼻塞、或喉咙痛或干燥等),患者为了缓解局部不适感而出现运动性或发声性抽动。抽动小朋友在剧烈运动时,局部肌肉过度拉伸、扭曲等易导致局部肌肉或筋骨疲劳、拉伤等,可出现诸多以上的局部不适感,从而出现相应的抽动症状。
(2)肝喜条达、恶抑郁,抽动小朋友大多存在争强好胜求完美、性格内向不善表达、自控性差、易激惹、易焦虑、胆小等,情绪调节能力较差,对外界刺激易反应过度,在参加竞技性、对抗性运动或游戏时,易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恐惧、兴奋、愤怒、挫败感等情绪,导致肝失疏泄,肝风内动而导致抽动症状反复或加重。抽动儿童缺乏处理大量情绪的能力,其抽动可能是为了缓解内心未能调节的情绪。
所以,临床上很多小朋友在参加完剧烈或持续的体娱活动常出现不同部位的抽动,比如:抽动小朋友在参加完篮球、羽毛球、网球等球类运动后,常需要通过扭脖、点头、扭动肩膀、扭背、扭腰、曲肘等动作去缓解局部肌肉紧张、痛性痉挛等不适感,及内心未能调节的情绪问题。
抽动小朋友在游泳后,可能出现眨眼、耸肩、蹬腿等缓解局部痒痛或肢体紧缩感,而部分抽动小朋友在初次学习游泳时,易恐惧紧张,也会导致抽动症状加重。
因此,抽动小朋友在参加体娱等活动时,应注意:
(1)适当休息并劳逸结合。
(2)运动方式和强度应视个人体质、患病情况、实际情形等因素而定,运动应以舒缓、放松身心为度。运动前后做好热身和放松,刚开始运动时,要慢慢增加运动量,循序渐进,运动时微微出汗为度。
(3)孩子对某项活动(特别是竞技性、对抗性运动或游戏)易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恐惧、兴奋、愤怒、挫败感等情绪时,就暂时不参加此项活动。如果必须要参加,可以指导孩子进行放松训练和呼吸调节以松弛紧张的肌肉,改善孩子的紧张焦虑情绪。
抽动小朋友并没有绝对的什么运动不能参加,要因人而异,在以上原则的基础上,家长可以采用排除法,比如当小朋友经常因为参加某类活动后出现抽动症状加重或反复,就暂时不参加此类活动,并让小朋友好好休息,抽动症状也会随之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