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百草发芽、百病易发”的时期,而民谚更有“菜花黄,疯子狂”之说,很多小朋友在春天会出现各种精神心理方面的诸多不适症状,如失眠、疲倦、情绪低落、易冲动、注意力不集中、抽动症状等,3-5月是是儿童多动症、抽动症、抑郁症等精神障碍性疾病的高发季节和就诊高峰,那么,家长如何对多动抽动儿童进行合理的春季调护呢?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言:"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从春季起居、衣着、运动、心理等方面均提出了合理的指导意见。
释义:春季三个月,是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季节,天地焕发生机,万物欣欣向荣。人们入夜后应早睡早起(以充分享受春阳生发之气),披散开头发,解开衣带,放开对身体的束缚,伸展肢体,放宽脚步,在庭院里漫步,使精神愉快,胸怀开畅,机能活动充满生机(像对待逢春奋发的草木一样),顺应春天的生机让其勃勃地生长,而不要摧残它,多施与,少敛夺,多奖励,少惩罚,这是适应春季的时令,保养生发之气的方法。如果违逆了春生之气,便会损伤肝脏,使提供给夏长之气的条件不足,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
春季阳气生发,万物萌发,人体阳气也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因此,春季养生应以养阳为主,保护好体内阳气,使之不断充沛,逐渐旺盛起来,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的情况皆应避免。
饮食
春天在五行属木,五脏之中的肝也属木性,因此春气通肝。在春天,肝气旺盛而升发, 《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黄黍、鸡肉、桃、葱皆辛。”甘入脾,春月肝木旺盛易乘脾土,故食甘味能培护脾土以防肝乘。酸入肝,酸味多食易导致肝气过度旺盛而导致脾胃虚弱,因此,"当春之时,食应减酸增甘,以养脾壮阳”,多食如大枣、米粥、红薯、 芡实、莲子、山药、蜂蜜之类,而少食酸味之品。
小儿身体机能旺盛,更容易生热上火,因此也更喜欢生冷食物,但过度的生冷寒凉之物会凝涩气机影响阳气生发,气血生化乏源而导致孩子面黄肌瘦;损伤孩子的脾胃,"脾主卫”,进而导致孩子机体免疫力低下,而反复感冒等。
穿衣
春季是阳气生发、万物以荣的季节,"乍暖还寒”,衣着方面可遵循“春捂秋冻”的原则,一方面要宽松舒展,另一方面又要柔软保暖,衣服不可顿减,因为春季是风气主令,风为百病之长,在引起疾病的外感因素中,"虚邪贼风”是主要的致病因素,所以春天要“捂”好以“避之有时”(《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春季养生的关键就是防风,避免因风邪太盛而诱发呼吸道疾病(感冒、支气管炎等)、过敏性疾病(湿疹、鼻炎、皮炎等)等反复。多动抽动小朋友常因呼吸道疾病、过敏性疾病的反复而出现症状的加重或反复。
人的上半身属阳,春天阳气升发,所以,上半身的阳气应与春天的生发之气同步,而孩子较大人更易出汗,在玩耍时,腋下、后背易出汗,上半身的衣物可以略微轻薄些,避免因衣服太厚而出汗太多而伤津耗气,进而反复上呼吸道感染。但是孩子脏腑娇嫩,阳气未充,也不可过于单薄,应遵循“三暖三凉原则”,即背暖、肚暖、足暖,头凉、心胸凉。
睡眠
要夜卧早起。《黄帝内经》云:”人卧血归于肝,目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充足的睡眠对人体健康非常重要,春季阳气萌动,白昼渐长,黑夜渐短,入睡可以较冬季稍晚,但尽量在晚上11 点之前入睡。太阳初升是最有利于初阳生发的时机,要早睡早起使身体得到气血的充分滋养。若孩子总是晚睡,或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气血变弱,清阳不升,不但会影响孩子发育,还会导致各种心身疾病。
运动
小儿偏得木性,木以生发为顺,木气旺,生长快,生机勃勃,《黄帝内经》云“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好走就是好跑,小儿体属纯阳,生性好动,动则生阳,而脾主四肢,主肌肉,小儿脾常不足,适当的运动又可促进脾胃运化功能。体育活动对小朋友的记忆力、注意力、情绪和课堂行为等都有积极的影响。“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而如今小朋友学习负担重,放学后还有各种延时课、学习兴趣班,被剥夺了接触大自然吸收天真之气的权利,久而久之可导致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易导致情绪烦躁、焦虑、睡眠障碍等。
运动时间:早起之时为阳气萌发之时。
运动形式及强度:“广步于庭,被发缓形”,“步”指运动以轻柔舒缓为宜,如散步、慢跑、太极、八段锦、踏青出游和放风筝等;“广”含“宽广”义,指空间与数量上的宽阔,以步行为例,步行距离、频率、时长均可广,但“广”同样限制,应以“缓形”(舒缓、放松身心)为度,《素问》云“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劳则耗气,运动过极也可损伤人体筋骨和气血神志。运动方式和强度应视小朋友个人体质、患病情况、实际情形等因素而定。脾主肉,肝主筋主藏血,春季为肝主之时,肝之经气通过足厥阴肝经循行全身,此经筋得到舒展,可有利于肝气的疏泄运行,但运动过极常耗伤气血,《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不能正常濡养神智和筋脉时则会出现精神不能集中、心神不安、肢体抽动等表现。
“被发”指把头发散开,春天人体阳气顺应自然向上向外舒展,多梳头可以疏利气血、通达阳性,《养生论》有“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的说话。推拿手法中的“扫散法”(用拇指桡侧部或其余四指指端快速地来回推抹头颞部)就可以祛风散寒、平肝潜阳。
运动场地:宜选择与“庭”类似的空旷、僻静的地方,如公园等,而不是室内活动,以满足“广步”的要求,也有利于放松身心。
教育
一年之计在于春,是播种的季节。应当“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要鼓励疏导,而不要过度责备和干预。
“以使志生,生而勿杀”,志是一切事情的开端,少年养志,要积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家长要教育孩子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积极向上、乐观进取,让孩子明白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懂得珍惜时间和机会,勇于面对挑战和变化,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有追求的人。春天要培养小朋友的生机和活力,而不要伤害孩子的信心与希望。
“予而勿夺”:“予”指给予,“夺”指夺取。在成长过程中,孩子想的更多的是“我要做什么”,而不是“我不能做什么”,并通过不断地尝试、摸索去寻找正确的做法。因此,我们应该教孩子该做什么,而不是不要做什么,因为禁止性的命令(如“不要”)可能剥夺了孩子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在教育上,并非家长做得越多越好,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让孩子体验,教育最重要的就是体验教育和情景教育,顺应孩子的天性,顺势而为,给孩子一定的选择权、尝试权和犯错误的权利,孩子家长的每一次放手,都是孩子每一步的成长。
“赏而勿罚”:春对应五行之木,木德曰仁,仁生万物,而儿童偏得木性,木以生发为顺,喜条达舒畅,而不喜打压抑制。儿童由于心智尚未成熟以及阅历缺乏,对于事物的认识能力和自我评价的能力都是比较弱的,大多依赖于别人的评价,因此来自于家长、老师等成人的称赞和肯定对他们就显得尤为可贵。孩子在获得积极反馈时,会更有动力去追求目标,同时建立自信心和积极心态。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来自父母的打击,而是来自父母的支持与信心,因此,对待小朋友,要多鼓励,少批评,坚持“正向引导为主,负向消退为辅,正向引导为先,负向消退在后”的原则,让小朋友在鼓励和被肯定中成长。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