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带上小朋友打卡放风筝吧

倪新强医生 发布于2021-03-06 02:45 阅读量7859

本文由倪新强原创

    阳春三月,清空碧净,草长莺飞,阳光温和不燥;《黄帝内经》言:“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春天是阳气生发的季节,人体阳气也应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白居易的《春游》“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春天正是我们亲近大自然的最好时机。

    然而,春天是儿童多动、抽动、抑郁等情志类疾病高发期。春天正是万物复苏、生长之机,五脏中肝属木,旺于春,因此,肝气为小儿“本脏之气”,在生理上具有升发的特点;另外,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喜条达而主疏泄。

src=http___imagepphcloud.thepaper.cn_pph_image_116_292_993.jpg&refer=http___imagepphcloud.thepaper.jpg

    小儿在春季肝脏功能偏盛(肝火旺);而《灵枢》又言:“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十岁小儿气血旺,其气在下,活蹦乱跳,静不下来,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因此到了春天,一定要重视给孩子疏理肝气,得让他去跑去玩,让肝气有序地推动阳气生发,把这旺盛的阳气疏达出去,否则就会转变成两种病理状态:一种是肝气没有得到及时疏泄,表现为肝气郁结;一种是肝的疏泄功能过强,表现为肝火过旺。

src=http___pic2.zhimg.com_80_v2-7800eeb09e742e6e51a247ef3df6d93d_720w.jpg&refer=http___pic2.zhimg.jpg

    而春节期间,部分小朋友饮食及睡眠不规律,长时间玩手机、看电子产品,与家长日夜相处的“鸡飞狗跳“,导致体内神经免疫稳态失衡;假期结束,进入新学期后,严格的课常纪律、高强度的学习等,增加小朋友的紧张、焦虑或恐惧感;很多家长在带孩子过程中,喜静不喜动,不让孩子玩耍,各种补习班、培优班、兴趣班,要静静看书…原本肝阳亢盛、心肝火旺或肝气郁结的小朋友阳气郁憋在体内,阳气内郁,自然会出现脾气急躁易怒、多动不安、睡不安稳等,或肝亢风动、肝郁化火而引动肝风,出现眨眼、扭脖等抽动症状。

src=http___inews.gtimg.com_newsapp_bt_0_9178829789_1000.jpg&refer=http___inews.gtimg.jpg

    针对多动、抽动、抑郁等,除了药物等治疗手段外,我们家长应当抓住春季升发的时机,运用适当的方法,帮助孩子畅达肝气,其中,放风筝就是一种深受小朋友喜爱的休闲娱乐健身活动。“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快趁东风放纸鸢。”(《村居》清·高鼎),纸鸢就是风筝,阳气升发的春季正是放风筝的最好时光。

241f95cad1c8a7868ed895da550c9e3b71cf507b.jpeg

春季放风筝可增强体质、清内热、养肝气、明目、防治颈椎病、养肝气、健脑益智等。

1.  增强体质

    春天是儿童发育的高峰期, 在春天注意适量活动和营养, 能促进儿童长高长壮。放风筝时要用手、腕、肘、臂、腰、腿、足等人体各个部位,当风筝上升、倾斜时,就需要奔跑、拉线、左右摆动……,手、脑、眼同时并用,或缓步, 或迅跑, 缓急相间, 张弛有变,筋骨得以舒展,使身体里的气血畅通,协调阴阳;又可以增强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能力。放风筝就是一种在欢乐和轻松的氛围中完成的全能体操。

2.  吐故纳新、疏泄内热

    冬季气温较低,加之新冠疫情影响,小朋友久居室内或久戴口罩,则气血郁结,内热积聚,急需充足的日光和新鲜的空气沐浴涤荡,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加强肺呼吸容量。同时,春节期间,大多小朋友饮食不规律或暴饮暴食,进食大量西餐、油炸类食物、高蛋白、高脂肪类食物,脾胃不能正常运化,食积化热化燥,伤及阴血,则导致抽动症状复发或加重。

u=3345535503,1580125815&fm=26&gp=0.jpg

    《续博物志》中说:“春日放鸢,引丝而上,令小儿张口仰视,可以泄内热。” 放风筝主要在田野和广场进行,户外空气新鲜,含氧高,人们翘首仰望风筝,胸部得到自然扩张,尽情呼吸新鲜空气,极目云天,欢声笑语,吐故纳新,能够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大肺活量,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扩张毛孔、散内结郁热、清心肝之火。杜子臣先后有诗“两手托空理三焦,左右开弓如射雕,树动根定任风摇,气贯长空心火消“。

src=http___n.sinaimg.cn_sinacn18_480_w640h640_20180425_d636-fzqvvsc2943075.jpg&refer=http___n.sinaimg.jpg

3. 放风筝最能明目

    目为肝之窍,“肝藏血”,肝是贮藏血液的仓库。临床上大多数多动抽动小朋友平素接触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较多,或课外辅导班较多,长期在室内伏案学习;“久视伤血”,用眼过度、用眼不卫生而耗伤肝血,肝血不足,不能濡养双目,眼睛周围的血代偿性分配给眼睛使用,眼周的血供减少,面部肌肉就开始抽动,而表现为频繁眨眼、眼睛痒等。

u=75450787,1457382530&fm=26&gp=0.jpg

    《访曲江胡处士》“看远,防治近视之根本“。风筝随风而跃动,昂首翘望,极目远视,眼部的自我灵活运动、飞行的风筝千姿百态、蓝天白云、田野花草等外界色彩斑斓的环境,能调节眼部肌肉和神经, 消除眼的疲劳,正合少阳升发之机--此时人体肝气舒展,肝血上输,精津上涌,目得精血濡养化而为视,明辨五色。因此,《燕京岁时记》载:“儿童放之空中,最能醒目。”曹雪芹说这是“风筝疗法”,也有效地治愈了他的眼疾与失眠。

4. 防治颈椎病

    部分表现为眨眼、扭脖、耸肩等症状的抽动患儿存在颈椎环枢关节紊乱、颈椎曲度变直,与儿童咽部感染、持续同一姿势看手机、外伤等有关;寰枢关节紊乱后,颈项部肌肉引发保护性紧张,进而使其疲劳,肌肉本体觉反射刺激,导致不自觉抽动。寰枢关节错位或紊乱可压迫颈椎神经,引起多巴胺系统亢进、增加交感神经兴奋性。以上情况持续存在可引起患儿产生眨眼、耸肩等抽动症状。

1575808949874736.jpeg

    放风筝时,患者抬头仰望风筝,并随着风筝的前后左右移动,使颈部肌肉、韧带得到适当的运动而得到放松,从而缓解颈项部肌肉韧带的僵硬,恢复颈项椎的灵活性,使失稳的颈椎得到有效的矫正,患臂上举并拉住风筝线,肩关节得到充分的运动,肩部的血液循环加快,从而缓解肩关节周围肌肉、韧带的痉挛,使颈项部肌肉、韧带的弹性得到恢复,颈肩的活动达到协调。经常进行放风筝运动,可以改善和治疗中轻度颈椎病,患者颈部疼痛感明显减弱,紧张度得到缓解。 

5. 养肝气

     春属木,与肝相应。春天养生以养肝为主,加上春天肝气旺盛,也是疏通肝胆经 的最佳时节。在阳光明媚、空气清新的空旷的郊野放风筝, 会让人春气升发有序, 阳气增长有略。符合《内经》“春夏养阳”的宗旨和“夜卧早起, 广步于庭”的要求。

    有的说放风筝可以“放晦气”“放走病根儿”,他们把自己的痛苦和烦恼都写在纸条上,然后把纸条粘在风筝上,一起送上蓝天,割断线绳,让痛苦抛到九霄云外,这也是一种心理安慰法。在唐宋时期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迎天顺气,拉线凝神,随风送病,有病皆去”。《红楼梦》也有“放风筝是放晦气,林妹妹把病根都放出去了“,可见放风筝有益于身体健康。

u=3345646949,3670863343&fm=26&gp=0.jpg

6.  健脑益智

    风筝可使得小朋友大脑得到锻炼,可防治脑部疾病。放风筝也是一项健脑运动,需要很多技巧和全身心投入以处理好风筝和风向、风速的关系,人脑必须反应灵敏,对手中的牵线作出必要的调整,做到牵一线而动全身, 手要随风力收线放线,脚要及时前冲后退。手脑配合, 动静有致,张弛相间,能尽情吐故纳新, 清醒头脑, 对健脑益智大有裨益。

     中国有句古话:“鸢者长寿。”鸢就是风筝,是说经常放风筝的人寿命长。国外也有“风筝康复疗法”、“风筝疗养所”,"风筝康复疗法”在治疗神经衰弱、精神抑郁、失眠、健忘、食欲不振、高血脂、高血压、小儿发育不良、智力低下等方面,都有减轻症状,恢复健康的功效。放风筝是一项较好的康复保健活动, 但放风筝时要注意安全,最好选择在郊区宽广、平坦的田野或市内的广场、运动场等地方,不要去宿舍楼、办公楼顶,或安装有高压输电线的地方放。儿童放风筝时家长应陪同前往指导, 这样可避免不必要的意外事故。 

u=2331874857,2264201510&fm=26&gp=0.jpg

参考文献:

1. 徐树立. 针刺、推拿、放风筝治疗颈肩综合征124例. 中国医药指南.2010,8(13):239-240

2. 顾维明. 浅谈风筝疗法. 中国民间疗法. 1994,4, 15

3. 刘振堂. 风筝运动与全民健身. 潍坊学院学报. 2002,2(6):117-119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