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门诊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一群患者:他们因为体型肥胖而备受歧视,总是被误解为“吃太多”或“自控力差”。然而,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非常努力地控制饮食,甚至吃得很少,但体重却纹丝不动,甚至不断增加。这种越减越重的挫败感,让他们最终选择放弃。其实,他们可能并不知道自己患上的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肥胖——低代谢型肥胖。
什么是低代谢型肥胖?
肥胖症通常可以分为四种类型:脑饥饿型、胃肠饥饿型、情绪饥饿型和低代谢型。其中,低代谢型肥胖虽然相对较少,但减肥难度高。这种肥胖的核心问题在于静息能量消耗过低,即身体在休息时的代谢能力不足,导致能量无法被正常利用,从而囤积为脂肪。
换句话说,即使摄入的热量很少,身体也会因为代谢率低而无法有效消耗这些能量,最终导致体重增加。
这种类型的肥胖往往与继发性肥胖有关,常见原因包括:
• 甲状腺激素不足:如桥本甲状腺炎或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代谢率明显减慢。
• 肌少症:随着年龄增长,肌肉含量减少,肌肉力量下降,导致身体代谢率降低。
• 生活习惯:长期久坐、缺乏运动,以及睾酮激素、雌激素比例失衡等也会导致原发性低代谢型肥胖。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属于低代谢型肥胖?
如果你怀疑自己可能存在低代谢型肥胖,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进行初步判断:
1.临床标准
临床上判断低代谢型肥胖的标准是:女性静息能量消耗低于静息能量消耗预估值的96%,男性低于94%。
2.日常身体表现
以下症状可能提示低代谢型肥胖:
• 体重超标或过度肥胖:即使饮食量少,体重也难以减轻。
• 腹部脂肪堆积:脂肪主要集中在腹部,形成“苹果型”身材。
• 经常感到疲倦或缺乏活力:即使休息充足,也总是感觉疲惫不堪。
• 体温偏低:常常感觉手脚冰凉,对寒冷特别敏感。
• 肌肉无力或肌肉量减少:身体整体力量下降,容易疲劳。
中医怎么看待低代谢型肥胖?
中医认为低代谢型肥胖主要因为平素禀赋不足,先天脾肾阳虚,加上后天喜欢喝冷饮、吹冷空调,损伤阳气,导致脾阳、肾阳不足。因此,治疗低代谢型肥胖的关键在于补脾肾阳气,健脾化湿利水。
常用的方剂是真武汤加减,其中包含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等药材,能够温阳利水、健脾化湿。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用芡实、山药、茯苓搭配少量肉桂粉煮成养生粥,既能补充营养,又能调理身体。
此外,中医还有一些特色疗法可以帮助改善低代谢型肥胖,例如:
• 温针灸:通过在针刺穴位时加用艾绒,利用艾草的温热刺激和药效,温通经络、调和气血。
• 穴位埋线:通过在穴位内埋入可吸收的羊肠线,持续刺激穴位,调节内分泌,改善身体代谢。
如何应对低代谢型肥胖?
如果你发现自己可能存在低代谢型肥胖,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咨询专业医生: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排除甲状腺功能减退、肌少症等潜在疾病。
2. 调整饮食: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多吃富含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蔬菜和全谷物。
3. 增加运动:即使从简单的散步开始,也能逐渐提高身体的代谢率。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4. 中医调理: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尝试中药调理、温针灸或穴位埋线等治疗方法。
5.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避免久坐,减少冷饮和空调的使用,保持充足的睡眠。
低代谢型肥胖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懒惰”或“贪吃”导致的肥胖,而是一种复杂的代谢问题,需要长期管理和治疗。如果你发现自己有这样的困扰,应该在专业医疗人员的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通过科学的饮食、规律的运动和必要的医疗干预,有效控制体重,改善健康状况。中医的调理方法和现代医学的结合,或许能为你提供新的解决方案。记住,减肥不是一场短期的战斗,而是一场持久的健康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