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骨头坏死又称股骨头无菌性坏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股骨头缺血是造成坏死的主要发病机理。但其可能是发生于动脉的供血,可以是静脉的回流不好,或由于骨内压的增高导致缺血而产生坏死。患者早期反复间歇性:腰痛, 患侧臀部疼痛, 患侧腹股沟疼痛, 患肢膝关节疼痛, 患肢畏寒, 活动多时无力, 酸痛, 易疲劳。此时CT, ECT或MRI检查,都能发现股骨头坏死;拍X片是不能够早期诊断的。当X片出现改变时,病情已经达到中晚期。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原因:
1、创伤型:导致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疾病主要为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囊内骨折、髋臼骨折、髋关节骨折等。当以上骨折发生后,造成股骨头局部及周围动脉供血障碍,静脉回流受阻、股骨头因缺血而发生股骨头坏死。
2、激素型:据临床研究发现,因激素引起的股骨头坏死病例已占所有患者的第一位,超过总发病率的50%。在这些病人中多数是因患肾病、顽固性皮肤病、血液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结核性胸膜炎等,由于长期服用或注射大量的激素类药物(如强的松、地塞米松等)造成体内脂肪代谢紊乱,形成高脂血症,同时易使病人凝血增加,血液流通性减低,导致股骨头内脂肪细胞拴塞或变性而造成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3、酒精中毒型:临床上有30%左右的股骨头坏死是由长期大量饮酒引起的。酒中的乙醇(酒精)易造成人体内脂肪酸的合成增加,使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及磷脂升高,导致凝血时间和凝血块收缩时间减少,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股骨头坏死股骨头外周软组织病理变化:
诊断将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分为四期,各期临床表现为:
髋关节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外展、内收前屈后伸困难、下蹲困难,不敢盘腿,关节僵硬,抬腿不灵活。
一期临床表现,患者腰胯部疼痛(轻微)劳累时增加,休息时缓解,也可表现为腹股沟区疼痛,检查时髋关节活动基本正常。X线表现基本正常,或有骨质疏松。
二期临床表现,疼痛加重,有些病人可出现轻度跛行,并可向下放射至膝部.臀部及大腿前侧,以夜间疼痛为重,检查时可见髋关节活动受限,主要表现为患者大腿不能外展,如大便时大腿不能外展下蹲,不能盘腿,上下自行车困难,但骑自行车可以行走,X线表现股骨头外型基本正常,关节间隙正常,但X片上可出现硬化或透明带,或囊腔形成。
三期临床表现,患者较上期疼痛加重,可出现休息疼及夜间翻身困难,跛行加重,及走路一瘸一拐,大腿肌肉萎缩,生活不能自理。X线片可发现股骨头塌陷,丧失球形,关节间隙正常,也有一部分病人疼痛可减轻。
四期临床表现,患者疼痛较前明显加重,肢体明显短缩,跛行加重,出现鸭形步态,走路时身体左右晃动,生活完全不能自理,X线片可见关节间隙狭窄,增生,髋关节半脱位。
髋关节囊等外周软组织挛缩与股骨头坏死:综上股骨头坏死的原因不难看出,无论是外伤、激素还是酒精中毒,最终结果是股骨头外周的滋养血管发生循环障碍,在股骨头发生血运障碍之前,外周关节囊等软组织即已因缺血而发生了质地改变的肌挛缩。所以股骨头坏死患者早期已经出现了髋关节囊、内收肌挛缩而使大腿外展受限的功能障碍但没有疼痛症状,此时患者并不在意。当髋关节囊等臀部软组织存在血运障碍后,代谢产物堆积,释放出内源血管源性无菌性炎症等致痛物质时,无疼痛期软组织血运障碍经过一个较长的时期发展为功能障碍伴有主诉疼痛症状。所以股骨头坏死病例原发病灶是髋关节区域软组织。根据髋关节区域软组织解剖关系与人类直立功能活动的特点可知:髋关节囊前侧浅层应力软组织只有大腿根部的内收肌群与股直肌,外侧有阔筋膜张肌、臀中肌、臀大肌、臀小肌、坐股韧带等软组织,正常情况下髋关节外周应力要保持平衡协调,当髋关节囊失去正常血液供应时,因缺血而产生肌挛缩,严重影响了髋关节的正常功能活动,同时髋关节囊的挛缩也加重了其功能障碍与局部软组织和股骨头缺血使之形成恶性循环。髋关节囊的持续挛缩使大腿根部内收肌长时间处于缩短状态,所以股骨头坏死患者,股内收肌挛缩极其严重。但如果没有继发无菌性炎症时,内收肌骨骼附着处无高度敏感的软组织损害压痛点。只有中期髋关节囊等软组织因缺血挛缩继发无菌性炎症时才有疼痛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