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脑膜转移-你该了解的哪些问题?

金时医生 发布于2020-01-14 15:13 阅读量7089

本文由金时原创

1.什么是脑膜转移?

脑转移性肿瘤包括脑实质转移和脑膜转移。脑膜转移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严重并发症之一,脑膜转移较脑实质转移少见,预后较脑实质转移差。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约40%~55%的患者会出现脑转移,脑转移患者中约10%为脑膜转移。由于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诊断困难,易被漏诊、误诊。脑膜转移较脑实质转移少见。

2.脑膜转移的症状有哪些?

    脑膜转移患者的临床表现常因肿瘤细胞侵犯部位不同而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有时很难与脑实质转移引起的症状和治疗原发肿瘤出现的毒副反应相鉴别。脑膜转移的主要临床表现有:1.脑实质受累及脑膜刺激表现:头痛、呕吐、颈项强直、脑膜刺激征、精神状态改变、意识朦胧、认知障碍、癫痫发作和肢体活动障碍等;2.颅神经受累表现:常见的受累脑神经有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听神经等,表现为视力下降、复视、面部麻木、味觉和听觉异常、吞咽和发音困难等;3.颅内压增高表现(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和脑积水压迫脑组织引起的进行性脑功能障碍表现(智力障碍、步行障碍、尿失禁)等;4.如同时伴有脊膜播散则还可出现脊髓和脊神经根刺激表现,这些也有助于脑膜转移的诊断,如神经根性疼痛、节段性感觉缺损、肢体麻木、感觉性共济失调、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括约肌功能障碍等。

    3.脑膜转移如何确诊?

    脑膜转移的主要诊断方法:1. 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头颅MRI平扫典型脑转移瘤可见T1中低、T2中高异常信号,病灶周围水肿,增强扫描后可见较明显强化。增强MRI对微小病灶、水肿和脑膜转移较增强CT敏感,在肺癌脑转移的诊断、疗效评价及随访中均具有重要作用,应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2. 腰椎穿刺及脑脊液检查:腰椎穿刺可行脑脊液压力检测,收集脑脊液并完善脑脊液常规、生化及细胞学病理诊断检查,同时可行脑脊液基因检测。

    4.确诊脑膜转移后如何治疗才最好?

靶向治疗治疗效果最好,但患者须具有EGFR或ALK基因突变,分子靶向治疗可以改善EGFR突变ALK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膜转移患者的总生存。不同的TKIs疗效有差异。奥希替尼、阿来替尼的血脑屏障通过率高,在CSF中可达到有效抗肿瘤浓度,治疗效果更好。

免疫治疗目前没有奇效,PD-1/PD-L1抑制剂虽然大大改变了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然而,PD-1/PD-L1抗体不能轻易穿透血脑,因为它们的分子量很高,并通过全身激活免疫细胞而起作用。关于PD-1/ PD-L1抑制脑膜转移的数据还很少,需要更多临床试验数据的支持。

鞘内化疗适合大多数患者,由于脑膜转移属恶性肿瘤的晚期,患者体力状况较差,全身治疗相关毒副作用大,耐受差,鞘内化疗是一个相当有效的治疗方法。最常用的鞘内注射化学治疗剂是甲氨蝶呤,阿糖胞苷。培美曲塞正在研究中。目前的临床数据是可以使有效的患者好转维持4周以上,平均生存期12周。对于脑膜转移的患者,可植入Ommaya储液囊行脑室内化疗,对合并交通性脑积水的患者可行脑室-腹腔分流术以降低颅内压、缓解症状,但脑室-腹腔分流术可能增加肿瘤腹腔转移的机会。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