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斜颈,俗称“歪脖儿”,指由于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导致头和颈的不对称畸形,头倾向患侧,下颌和颜面转向健侧为特征,伴或不伴脸部发育障碍,严重者导致颈椎侧凸畸形。
小儿斜颈的分类
生理性斜颈
出生后3个月以后出现的斜颈,是因为宝宝抬头后颈部力量不够,头部相对较重导致,一般不需治疗,或可环境干预,多1周岁左右会自然好转。
病理性斜颈
①肌性斜颈:主要病变在胸锁乳突肌,生后或生后1-2周发现颈部肿块,质硬、无痛,在1-2个月内达到最大范围,造成斜颈及面部不对称;
②骨性斜颈:颈椎先天性畸形(融合、缺如、骨化)或后天伤病所致,多出现颈短粗,活动受限,也叫短颈综合征;
③眼源性斜颈:出生时颈部无肿块,一般6个月时出现斜颈,宝宝看东西时才有表现,可能是斜视所致;
④异常张力引起的斜颈:比如脑瘫患儿,因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引起的斜颈。
临床上,儿童最常见的斜颈是因颈部最大的肌肉“胸锁乳突肌”发生纤维化所致,即我们常说的“先天性肌性斜颈”。
肌性斜颈的表现
通常患儿出生后或生后1-2周可在颈部一侧发现肿块,呈条索状、椭圆形等梭形肿物,质地较硬,无压痛,头向患侧倾斜,颜面旋向健侧,甚者患侧颜面、眼部及枕部发育受限、畸形。
导致肌性斜颈的原因
1、产伤:生产中一侧胸锁乳突肌出血,形成血肿后机化,继而挛缩;
2、胎位不正:胎儿时一侧胸锁乳突肌承受过度压力,局部缺血、退化、纤维化;
3、炎症:因产伤引起无菌性炎症,致肌肉退行性变和瘢痕化,而形成斜颈;
4、其他:出生时胸锁乳突肌内静脉的急性梗阻等。
小儿斜颈的危险信号
1、在平躺时,倾向睡同一侧;
2、坐位时,头倾向一侧,下巴朝对侧肩膀;
3、颈部出现硬块;
4、颈部活动受限;
5、脸部左右大小不对称。
简单判断斜颈的方法
1、宝宝自然放松时,将其平放在床上,如发现头部的中轴线与身体的中轴线之间有明显的角度,可能提示斜颈。
2、触摸宝宝颈部耳垂垂线的后方,如发现肿块、质硬,提示斜颈。
小儿斜颈的危害
婴幼儿生长发育旺盛,如持续3-4周以上的颈部偏斜、歪头,会导致面部发育不平衡,可出现脸部不对称,眼睛、耳朵不在一条直线上等问题,进而影响视力、听力及牙齿发育等,甚者颈椎侧凸。>>>了解更多
家庭矫治方法
1、睡觉、喂奶时,采用与畸形相反的体位;
2、用玩具吸引婴儿将头部转向与畸形相反的方向;
3、用热毛巾或热水袋热敷斜颈部位,每天30分钟。
4、沙袋固定:患儿仰卧床上,脸向患侧,枕部向健侧,用沙袋(或米袋)固定,保持头在以上体位。
5、按摩:涂以润肤露,用拇指或食指在肿块处,沿胸锁乳突肌走向按摩,促进肿块吸收。
效果不够快?我们可以帮您什么?
1、手法松解、被动牵张:剥离、松解挛缩肌肉,拉长缩短的组织,增加侧弯和转动的角度。>>>了解更多
2、超声波治疗:为深层热治疗,可增加患侧纤维化肌肉的血液循环,并软化硬块组织。
3、姿势调整:对侧的肌肉力量训练,加强肌力平衡反应。并利用声音或玩具做视觉吸引或翻正反应,诱发头转向患侧或侧弯至对侧。
最佳矫治时期
强调6个月:6个月内是关键时期,因6个月后头脸的不对称不再容易恢复。1周岁内矫治斜颈效果较好。
手术治疗:如错过最佳治疗时期,或保守治疗未取得良好效果时,患儿超过1周岁,颈部活动仍受限,胸锁乳突肌缩短,且伴有颜面发育不良为手术指征。
特别提示:小儿斜颈是儿童常见疾病,其诊断、治疗并不困难。最重要的是早发现、早干预,以免造成不可恢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