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应性皮炎,又叫特应性湿疹,异位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大家会在皮肤科门诊越来越多看到这个诊断。
这个疾病病人是非常难受痛苦的,生活质量很差,不同个体的特应性皮炎的症状有很大的差异,最基本的特征是皮肤干燥、慢性湿疹样皮炎和剧烈瘙痒。
婴儿期(出生~2周岁)
又称“婴儿湿疹”,首先在面颊部出现红斑、丘疹、丘疱疹,密集成片,皮损呈多形性,境界不清,搔抓、摩擦后很快形成糜烂、渗出和结痂等。
儿童期(2岁~12岁)
可由婴儿期发展而来或直接发病,皮损多发生在肘窝、腘窝、腕屈侧(指腕部手背那一面),也可见于颈部、面部及眼睑。皮损呈暗红色,渗出较婴儿期轻,常伴有抓痕,久之形成苔藓样变,若瘙痒仍很剧烈,可形成“瘙痒-搔抓-瘙痒”的恶性循环。
青少年和成人期(12岁以上)
可由儿童期发展而来或直接发病,好发于肘窝、腘窝、颈前等,也可见于躯干、四肢、面部、眼睑。皮损常表现为局限性苔藓样变,有时呈急性、亚急性湿疹样改变,部分患者皮损表现为泛发性干燥丘疹。瘙痒剧烈,皮损周围可见抓痕、血痂、鳞屑、色素沉着等
此病的病因目前尚未明确,可能与遗传、免疫异常、环境因素、皮肤屏障功能异常有关。特应性皮炎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变应原(又称过敏原)进入人体和微生物在皮肤定植(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马拉色菌),导致皮肤免疫异常反应和炎症,引发皮疹和瘙痒,搔抓和过度洗涤等不良刺激可进一步加重皮肤炎症。
就医时,医生可能询问以下问题:
您的症状出现的时间,是否经常出现;?
什么情况下症状会加重或缓解;?
皮肤干燥、瘙痒是否很严重,是否影响睡眠或日常生活;?
症状的出现是否与食物或接触的物品有关;?
是否有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病史及家庭成员患病情况;?
是否和宠物有过直接接触;?
发病前是否接触过化学制品;?
最近压力状况;?
是否尝试过治疗,治疗的时间及效果?
医生会根据病史、家族史,结合临床表现和全面体检进行诊断,必要时进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血清总IgE、过敏原特异性IgE、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及斑贴试验等检测。
诊断标准
目前常用的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有Hanifin-Rajka标准、Williams标准和中国标准(张氏标准)。现在国内多用“中国标准”,相对于其他的诊断标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都有很大提高。
张氏中国成人/青少年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如下:
1.病程超过6个月的对称性湿疹;
2.特应性个人史和/或家族史(包括湿疹、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结膜炎等);
3.血清总IgE升高和/或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和/或过敏原特异性IgE阳性(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2级或2级以上阳性)。
符合第1条,加第2条或第3条中的任何一条,即可诊断特应性皮炎。
需要排除接触性皮炎、Wiskott-Aldrick 综合征、高IgE综合征、淋巴瘤等疾病。接下来,医生会观察皮损分布的范围、大小、颜色等,作出初步诊断。医生还可能建议行血液学检查、过敏原检测等,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特应性皮炎有哪些相关检查?
血液学检查
血清IgE水平常增高,但未必每个特应性皮炎患者的IgE都高,约20%成年患者的IgE正常甚至较低。皮炎的严重程度和IgE水平无明显关系,皮炎缓解时IgE常不下降。血常规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过敏原检测。
过敏原皮肤试验
包括斑贴试验或点刺试验,阳性者有助于确定特异性触发因素。
治疗
特应性皮炎是慢性、复发性疾病,治疗原则是恢复皮肤正常的屏障功能,缓解或消除临床症状,寻找并消除诱发和(或)加重因素,减少和预防复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多采用外用药物,如果涂抹外用药无效或临床症状较严重者,医生可能会开一些口服药物或外用药物。
特应性皮炎有哪些生活注意?
患者衣物应以纯棉、宽松、凉爽为宜。
应避免剧烈搔抓和摩擦。
注意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湿度,尽量减少生活环境中的变应原,如应勤换衣物和床单、不养宠物、不铺地毯、少养花草等。
发病期间避免饮酒和辛辣食物,避免食入致敏食物,注意观察进食蛋白性食物后有无皮炎和瘙痒加重。
避免过度洗、烫。
沐浴后使用润肤剂,恢复皮肤屏障功能。
特应性皮炎有哪些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外用药物治疗
医生会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及患者年龄选择药物。
糖皮质激素
特应性皮炎治疗的一线药物。
轻度皮损可选用弱效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乳膏;
中度皮损者选用中效糖皮质激素,如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曲安奈德乳膏;
重度肥厚性皮损,选用强效糖皮质激素,如糠酸莫米松乳膏;
儿童患者、面部及皮肤皱褶部位皮损,一般选用弱效或中效糖皮质激素。
过量使用可能会出现皮肤变薄等不良反应。
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
如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可用于面颈部及其他薄嫩部位,长期使用安全性较好。少数患者使用他克莫司软膏会有一过性局部刺激症状和灼热感。
抗生素
如莫匹罗星、夫西地酸软膏,可减少细菌和真菌定植,避免加重局部炎症。
其他外用药物
瘙痒时,可外用止痒剂如多塞平乳膏、非甾体类抗炎药软膏;
渗出较多时,最好用稀释的醋酸铝溶液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湿敷;
渗液显著减少或消失时,可涂擦炉甘石搽剂或锌霜。
#特应性皮炎
口服药物治疗
抗组胺药物
当瘙痒严重且影响睡眠时,可考虑抗组胺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咪唑司汀、依巴斯汀等。
糖皮质激素
尽量不用或少用,病情严重者可采用中小剂量短期用药,好转后及时逐渐减量直至停药,避免长期使用引起不良反应或停药太快引起病情反跳。
免疫抑制剂
对于病情严重,外用药物和物理治疗无法控制的患者,可选用环孢素、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等。
物理治疗
紫外线照射可有效改善皮损,一般采用窄波UVB(NB-UVB)和UVA-1治疗,12岁以下患儿慎用。紫外线治疗有良好安全性。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有什么新进展?
近年来欧美有报告称使用抗IL-4和IL-13单克隆抗体dupilumab(度普利尤单抗)及JAK抑制剂阿布西替尼治疗难治性特应性皮炎获得成功。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