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半心灯燃北斗——少府穴
掌纹暗渡银河脉,云气初凝兑骨渊。
夜半心灯燃北斗,清辉泻作九霄泉。
——许建阳题记
今天以少府穴为核心,填写一首《七绝·咏少府穴》,该绝句融合中医穴位学与自然境界创造出意象。首句“掌纹暗渡银河脉”,将掌纹喻为银河脉络,暗指少府穴位于手掌第四五掌骨间。“银河脉”呼应中医“气血如河流”的宇宙观。次句“云气初凝兑骨渊”,“兑骨”是少府穴别名,源于其“富含水湿之气”的释义;“云气凝渊”化用“上焦如雾”的中医概念,描述气血聚集如云雾凝结深渊。第三句“夜半心灯燃北斗”,“心灯”喻少府穴属火、可泻心火的功能,“燃北斗”借星辰导航意象,暗示穴位如灯塔驱散“阴痛、惊悸”之疾。此句将“夜半”时辰与“灯火”结合,暗合中医“子时养心”的时辰疗法。末句“清辉泻作九霄泉”,“清辉”指心火净化后的平和,“九霄泉”呼应荥穴“极细水流”特性,并以瀑布意象隐喻“利尿、通经络”之效。以“天地-人体”互喻,“银河脉”喻经络系统,“北斗”导引心神,契合中医“气一元论”。此绝句以“泉涌”收束,象征水火交融的治疗闭环,升华至天人合一的境界。
一、少府的定位功效
少府穴,别称兑骨、火穴,属手少阴心经的荥穴,五行属火。少府,少,阴也。府,府宅也。该穴名意指本心经气血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少冲穴传来的高温水湿之气,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如云集府宅,故名。兑骨。兑,八卦中的口也。骨,水也。兑骨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中富含水湿。本穴物质为少府传来的高温水湿之气,在本穴为云集之状,如口中含水之象(口在人体中处于天部,即意天部之水),故名兑骨。心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质为少府传来的高温水湿云气,在本穴又为聚集之状,一方面水湿云气进一步气化上行天部,另一方面散热后的水湿又冷降于地,降地之水极为细小,为心经荥穴。本穴属火。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少府传来的高温水湿之气,因其温高热散,所散之热上炎天部,故本穴属火。具有发散心火功能作用,治法寒则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定位在手掌面,第四五掌骨之间,握拳时,当小指尖处。解剖第4、5掌骨间,有第4蚓状肌,指浅、深屈肌腱,深部为骨间肌;有指掌侧总动、静脉;布有第4指掌侧固有神经。主治心悸,心痛,风湿性心脏病,心绞痛,心律不齐,胸痛,烦满少气,小便不利,遗尿,手小指拘急,掌中热,善惊,烦闷少气,目黄,口渴,咽干,肘腋挛急,小指不用,小指拘挛,皮肤瘙痒,善笑,悲恐善惊,小指挛痛,痈疡,疟疾,冠心病,癔病,肋间神经痛,臂神经痛,尿潴留,阴挺,阴痒,阴痛,阴道及阴部瘙痒症,月经过多等。
操作直刺0.3—0.5寸。
二、少府穴配伍运用
临床山少府穴常见配伍:1、配伍内关,治疗心悸与心律不齐,二者协同可宁神志、调心气,通过清心泻火(少府)与宽胸理气(内关)双向调节心脏功能,缓解心慌、心跳异常症状。心绞痛与胸痛,配伍能增强理气活络之效,改善冠状动脉供血,缓解胸痛及心前区压榨感,尤其适用于冠心病引发的心绞痛。情志异常,针对悲恐善惊、焦虑等情志问题,可双向调节心经与心包经,安定心神。经络协同,少府属手少阴心经荥穴,主清心火;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代心受邪。二者形成“心-心包”经气联动,增强对心脏功能的调控。气血共调,少府理气活络,缓解局部疼痛;内关疏通经络,改善气血瘀滞,共同消除心脉痹阻。2、配心俞:“俞荥配穴法”的典型应用,通过背俞穴与荥穴的前后呼应,实现“从阳引阴”(心俞属膀胱经为阳,少府属心经为阴)。《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记载:“痈疡、阴肿、阴痒”。3、配神门:原穴+荥穴组合,二者协同可增强宁心安神效果。《针灸甲乙经》谓:“心憺憺而善惊恐,心悲,内关主之...少府、神门主之”,心肾相交配伍。4、配太溪:体现“水火既济”思想,通过少府泻心火,太溪滋肾水实现平衡。《针灸大成》“心肾不交之失眠”。5、配三阴交:针对“心热移于小肠”病机,《备急千金要方》记载此配伍可治“小便赤涩”,现代用于心源性排尿异常。
总之,少府为心经荥穴属火,《灵枢·经脉》载其“所溜为荥”,《七绝·少府吟》:掌心烈焰照灵台,一握风云百脉开。敢向人间平悸痛,火精淬刃斩愁骸。
许建阳
于朗麓书院
2025.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