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魄含春润血乡——龙眼肉
绛珠凝露沁脾阳,玉魄含春润血乡。
莫与黄连同釜煮,温补须避冰雪霜。
——许建阳题记
龙眼肉是广东省“岭南新八味”之一,是华南四大珍果之一,与荔枝齐名,唐宋时期成为皇家贡品,有“南桂圆北人参”之称。最出名的龙眼诗句是苏轼的《廉州龙眼质味殊绝可敌荔支》:“龙眼与荔支,异出同父祖。端如甘与橘,未易相可否。异哉西海滨,琪树罗玄圃。累累似桃李,一一流膏乳。坐疑星陨空,又恐珠还浦。图经未尝说,玉食远莫数。独使皴皮生,弄色映琱俎。蛮荒非汝辱,幸免妃子污。”此诗为苏轼贬谪广西廉州(今合浦县)时所作,是其岭南咏物诗的代表作之一。“龙眼与荔支,异出同父祖”,开篇点明龙眼与荔枝的品种亲缘关系,为后文对比铺垫。“端如甘与橘,未易相可否”,以甘橘类比,说明二者虽同源但风味各异,难以简单比较优劣。“异哉西海滨,琪树罗玄圃”,描写廉州龙眼生长环境,“玄圃”暗喻仙境,突出其珍贵。“累累似桃李,一一流膏乳”,叠词运用表现果实丰硕,“流膏乳”生动展现汁液饱满的食用体验。“坐疑星陨空,又恐珠还浦”,比喻龙眼如天上星辰坠落,又似珍珠入水,极尽浪漫想象。“图经未尝说,玉食远莫数”,指出龙眼未被古籍记载,反衬其默默无闻却品质卓绝。“独使皴皮生,弄色映琱俎”,描写干制龙眼(桂圆)的独特形态,“弄色”二字展现其入馔之美。“蛮荒非汝辱,幸免妃子污”,尾联借杨贵妃嗜荔枝典故,暗讽宫廷劳民伤财,反衬龙眼因偏居蛮荒而保有本真。
一、龙眼肉性味归经
龙眼肉,又称龙眼、桂圆、益智、荔枝奴、鲛泪、骊珠、燕卵、蜜脾等,为无患子科龙眼属植物龙眼的假种皮。夏、秋二季采收成熟果实,干燥,除去壳、核,晒至干爽不黏。龙眼肉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药食两用原料。其记载内容为:“味甘平,主治五脏邪气,安志,厌食。久服强魂魄,聪明,轻身不老,通神明。”古称“龙眼”(因形似龙目得名),后避讳改称“桂圆”,李时珍《本草纲目》称其“鲛泪”,强调补而不腻的特性。并与荔枝比较:“食品以荔枝为贵,而资益则龙眼为良,盖荔枝性热,而龙眼性和平也。严用和《济生方》治思虑劳伤心脾有归脾汤,取甘味归脾,能益人智之义。”龙眼肉性味甘平(或甘温),归心、脾经。具有补心脾,益气血,健脾胃,养肌肉功效。主治思虑伤脾,,头昏虚赢,失眠健忘,心悸怔忡,病后或产后体虚,及由于脾虚所致之下血失血症。湿热体质、阴虚火旺、糖尿病患者忌用;外感风寒或痰火内盛者禁用。龙眼肉主要含葡萄糖、酒石酸、蔗糖、维生素B1、B2、P、C成分,具有镇静和健胃药理作用。
二、龙眼肉配伍运用
临床上龙眼肉常见配伍:1、配伍人参、当归,龙眼肉长于补心脾、养血安神,人参擅长大补元气,二者合用可增强补益心脾、安神益智之效,适用于思虑过度导致的心悸失眠、脾虚崩漏等症。龙眼肉补血安神,当归养血活血,配伍后能改善血虚失眠、眩晕及月经不调。2、配伍红枣、红糖,红枣补气养血,红糖健脾暖胃,与龙眼肉同用可缓解气血不足引起的面色萎黄、乏力,并促进造血功能。3、配伍柏子仁,龙眼肉养血安神,柏子仁养阴安神,协同缓解心悸、多梦少寐。4、配伍酸枣仁、远志,酸枣仁养心安神,与龙眼肉搭配针对心脾两虚型失眠效果显著。远志安神益智,配伍后增强补心益智作用,改善健忘、注意力不集中。5、配伍山药、百合,山药健脾补肾,与龙眼肉同用可脾肾同补,缓解阴血不足导致的手足麻木、皮肤干燥。百合清心安神,与龙眼肉温补特性互补,适用于虚热扰神型失眠。6、不宜配伍的中药:黄连、黄芩、黄柏,此类苦寒药材会抵消龙眼肉的温补之效,导致寒热错杂,引发胃肠不适;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药与龙眼肉同用可能降低双方药效,湿热体质者易出现腹泻或上火加重;肉桂、附子,大热之品与龙眼肉协同可能扰动相火,加重高血压或心悸风险。
总之,龙眼肉(桂圆)在中国植物文化中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花语内涵。其果实形如金元宝,象征富足安康,龙眼树寿命长、结果繁茂,寓意家族兴旺、子孙绵延。花语:财富与吉祥,团圆与甜蜜。
许建阳
于朗麓书斋
2025.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