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万瘟云挥剑散——溪黄草
铁茎当戟立寒溪,黄甲凝霜铸战衣。
十万瘟云挥剑散,一丛肝胆照疮痍。
——许建阳
溪黄草是岭南地区的特色药食植物,具有清热解毒、利胆退黄的功效,是当地传统凉茶的重要原料。查阅相关资料没有找到咏溪黄草的古诗词,今填一首《七言绝句·咏溪黄草》:“铁茎当戟立寒溪,黄甲凝霜铸战衣。十万瘟云挥剑散,一丛肝胆照疮痍。”首句“铁茎当戟”以兵器喻药草刚性,“立寒溪”凸显其生长环境之险峻;“黄甲”双关汁液色泽与战士铠甲,“凝霜”既写秋露又指药性之寒。“十万瘟云”描写多岭南瘟疫瘴气病邪之盛,“挥剑散”将叶片比作战刀,呼应《本草纲目》“散瘀如剑”之论;末句“肝胆”既指其归经并清利肝胆湿热功效,又喻医者仁心,与“照疮痍”形成光剑合一的斩病之意。“铸战衣”化用《吴越春秋》“铸剑为犁”典,反其意而用之;“照疮痍”暗引《黄帝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理。“照”字既写药效如光驱疾,更喻医者以本草为炬,照破人间病痛,即孙思邈“大医精诚”之境。
一、溪黄草性味归经
溪黄草,别名熊胆草、血风草、溪沟草、山羊面、台湾延胡索、土黄连、四方蒿、香茶菜等,为唇形科植物线纹香茶菜的全草。溪黄草最早被记载于1962年编印的内部资料《揭阳县民间常用草药简编》中,但当时并未包含植物图和学名。其生长于溪边且叶片揉搓后流出黄色汁液,因此被称为“溪黄草”,别名中“熊胆草”则因其味苦如熊胆。后来在《常用中草药手册》中,中药溪黄草茶的原植物被确定为唇形科香茶菜属物线纹茶菜。主产于长江以南的等省区。在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溪黄草是当地重要的地产药材之一。溪黄草味苦,性寒。归肝、胆、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散瘀、利湿退黄功效;散瘀消肿。主治湿热黄疽,胆囊炎,癃闭,泄泻,疮肿,跌打伤痛。禁忌过敏者、脾胃虚寒、孕妇儿童慎用。现代研究溪黄草叶和茎中主要含有二萜类化全物,有效成分溪黄草素A,尾叶香茶菜素A,具有抗癌活性,对人宫颈癌细胞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溪黄草的主要活性成分为黄酮类物质,对肝炎病毒有显著抑制复制作用。
二、溪黄草配伍运用
溪黄草性味苦寒,归肝、胆、大肠经,以清热利湿、凉血散瘀为主要功效,适用于湿热黄疸、胆胀胁痛、泄泻痢疾等证候。其药性特点决定了在肝胆湿热及大肠湿热证中的主导作用,临床上常见配伍:1、配伍茵陈,茵陈降低肝脏酶活性减轻炎症,溪黄草促进胆汁排泄,两者协同可缩短急性黄疸型肝炎退黄时间。2、配伍金银花,金银花绿原酸抑制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溪黄草黄酮类化合物协同抗菌,使酒精性肝损伤患者肝功能恢复率提升。3、配伍垂盆草,垂盆草苷激活肝细胞修复通路,溪黄草抗氧化成分辅助修复,联合使用可使转氨酶降低。4、配伍赤小豆、薏米,溪黄草祛湿,赤小豆健脾利水,薏米调和药性,三者协同改善湿困脾胃导致的肝疏泄功能障碍。5、现代研究,溪黄草含黄酮类及挥发油,能促进水液代谢和肝细胞再生,与茵陈、垂盆草等配伍时,通过多靶点协同增强护肝效果。黄酮类与萜类化合物,有保肝成分,减轻肝细胞损伤,促进再生。黄酮类成分通过增强SOD活性对抗氧化应激,降低ALT/AST水平。与茵陈配伍时,通过调节胆汁酸代谢基因表达,加速黄疸消退。与垂盆草联合可激活Nrf2/ARE通路,缩短乙肝患者肝功能复常时间。
总之,清代赵瑾叔《本草诗》中未直接收录“溪黄草”条目,今按其药诗风格拟成七言律诗:《本草诗·溪黄草》:溪畔青茎蘸露寒,揉黄点翠泻金丸。肝胆炎尘随叶散,癃闭瘀肿借君安。岭南生处云根湿,闽赣丛时月色残。最是连州标地理,一丛药草保民欢。
许建阳
于朗麓书斋
2025.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