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庾岭特色中草药
云横庾塞梅关月,百炼千峰草木盟。
仙根暖骨枫荷刃,沉水香安镇龙霆。
——许建阳题记
苏轼是北宋首位被贬岭南的重臣,其南迁写下了一首《过大庾岭》:“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净。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仙人拊我顶,结发授长生。”首联“一念失垢污”以佛教“垢净之辨”开篇,将政治污名(“垢污”)转化为精神解脱(“清净”),彰显豁达心境。身心“洞清净”之“洞”字,喻示顿悟后的通透澄明。“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化用孟子“浩然正气”,“身世永相忘”融合庄子“坐忘”思想,决意割裂过往荣辱,以岭南为新生起点,呼应末句“仙人授长生”的永恒追求。“仙人拊我顶,结发授长生”直接袭用李白《流夜郎赠韦良宰》诗句,但赋予新意:李白表达求仙之愿,苏轼则借“仙人授长生”隐喻精神涅槃,将贬谪转化为灵魂的净化仪式。全诗以“岭上行”为物理节点,串联“垢污-清净”“尘世-仙境”的二元对立,在方寸间展开宏阔的精神宇宙。
一、大庾岭地理概述
大庾岭,即庾岭要塞,为南岭中的“五岭”之一。是中国南部以庾岭(梅岭、东峤山)为代表性段落的大型山脉,位江西与广东两省边境,跨越赣州市—韶关市的重要地带,为五岭之一,腹地在江西省大庾县——广东省南雄市。大庾岭的中段为庾岭,庾岭的要塞段因岭中多梅花称梅岭,有梅岭古道。大庾岭历史悠久,是沟通中原与岭南的重要通道。秦始皇南征百越时,军队开辟原始山道,成为早期南北通道雏形。汉武帝时期,庾胜将军在此筑城戍守,得名“大庾岭”。唐代鼎盛时期,宰相张九龄奉诏主持扩建梅关古道,连接江西南安与广东南雄。新路贯通后,成为“古代京广线”,岭南荔枝、海货北运中原,丝绸陶瓷南下出海,商贾“万足践履,冬无寒土”。唐代两百余名贬官经此入粤,宋之问、苏轼等留下《度大庾岭》等诗作,使古道成文学象征。宋代设关,蔡抗兄弟重修道路,筑梅关城楼划分赣粤边界,增设军事防御功能。明代植梅形成“梅岭”景观,驿道兼具文化与战略价值。梅岭原古道经庾岭之山脊筑有一雄关,今谓之大梅关。大梅关现尚存有数里的石板古驿道,道旁多梅树,亦称“梅岭”,为著名的风景区。后开通的粤赣公路,经过庾岭之地,谓之小梅关,小梅关高约400公尺,为江西、广东间主要通道。作为五岭核心通道,直至近代铁路开通前,始终是珠江与长江流域的贸易、移民走廊。大庾岭发源于雩山一九连山隆起西南端,大庾岭盛产钨等有色金属,尤以岭中西华山钨矿驰名中外,被誉称为“钨都”。
二、大庾岭的中草药
大庾岭地区(赣粤交界地带)因其亚热带山地气候与多样化的生态环境,孕育了独特的道地中草药资源:1、仙茅,仙茅科仙茅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叶似茅,故名曰仙茅。大庾岭为其古籍记载产区之一。具有温肾壮阳、散寒除湿功效,主治阳痿精寒、筋骨痿软等虚寒证,《本草纲目》:“仙茅性热,补三焦、命门之药也。惟阳弱精寒,禀赋素怯者宜之。”民间还有“千斤乳石,不如一斤仙茅”之说,仙茅根“婆罗门参”。唐代王颜所著《续传信方》记载,当时盛行服用仙茅,其效有十倍牛乳的营养价值。2、半枫荷国家二级保护珍稀树种,叶片幼时盾形如枫、老时椭圆似荷,根茎叶可入药。味甘,性温。具有祛风湿、舒筋活血功效。主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腰肌劳损,慢性腰腿痛,半身不遂,跌打损伤,扭挫伤;外用治刀上出血。为风湿痹痛核心用药。3、沉香,为瑞香科植物白木香含有树脂的木材。具有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之功效。常用于胸腹胀闷疼痛,胃寒呕吐呃逆,肾虚气逆喘急。4、广佛手为芸香科植物佛手的干燥果实。味辛、苦、酸,性温。归肝、脾、胃、肺经。具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燥湿化痰功能。主治肝胃气滞,胸胁胀痛,胃脘痞满,食少呕吐,咳嗽痰多。5、巴戟天为茜草科植物巴戟干燥根。具有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之功效。常用于用于阳痿遗精,宫冷不孕,月经不调,少腹冷痛,风湿痹痛,筋骨痿软。
明代戏曲家、文学家,被誉为“中国戏圣”和“东方莎士比亚”的汤显祖,因弹劾权臣被贬为广东徐闻县,赴任途中途经大庾岭时写下《秋发庾岭》:“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梧云初暗霭,花露欲霏微。岭色随行棹,江光满客衣。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诗中描绘了岭南秋景与贬谪心境。
许建阳
于朗麓书院
202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