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田岭特色中草药

许建阳医生 发布于2025-08-04 16:11 阅读量181

本文由许建阳原创

骑田岭特色中草药

金绒跃涧守云跎,白背擎风扫骨荷。

地胆伏尘消瘴疠,五岭香弥壮志歌。

                            ——许建阳题记  

骑田岭古道作为沟通中原与岭南的千年要道,其历史脉络贯穿军事征服、商贸流通与文化交融。‌先秦雏形,因湘南缺盐,先民为获取广东沿海食盐,在骑田岭山脉的天然间隙中开辟原始山道,成为早期湘粤通道雏形。‌秦代军事开凿,秦始皇南征百越,秦军“过骑岭,下连江”直抵番禺(今广州),并设阳山关扼守险要。‌汉代“桂阳峤道”成为中央政权控制岭南的官道枢纽。唐宋至明清成为‌贬官文人的文化走廊,‌盐铁贸易命脉,‌军事防御要冲。‌长征战略通道,中央红军借道骑田岭支脉大王山突破国民党第三道封锁线,雨中夜行时多人坠崖牺牲,毛泽东以“五岭逶迤腾细浪”铭刻其艰险。

一、骑田岭地理概述

骑田岭是中国南岭山系里五岭里最小的一个。位于湖南省东南部郴州市的北湖区—宜章县。古今有不同名称,秦名阳山,晋名腊岭。还有桂阳岭、客岭山、黄岑山、折岭等名。主要由花岗岩构成。为湘江支流耒水和珠江水系里北江西源武水的分水岭。植被以松、杉、楠竹、油茶为主,山顶多灌木林。秦始皇时,南有五岭之戌,此即五岭中的第二岭。东汉建初八年(83年),大司农郑弘曾开此岭,以便交趾七郡贡献转运。东侧谷地自古为湘、粤交通要道。因其险峻雄奇和“五岭逶迤腾细浪”的浪漫情怀,更因其缊藏着全球巨量的钨、锡、钼、铍、铋等有色及稀有金属(号称骑田岭矿结,发现有超大型至大型矿床群)而著称于世。骑田岭古道,是内地通往岭南的最早官道之一,它与乐昌的西京古道一样,是中原先进文化的先声由此“咽喉”传递而来。湖南莽山国家森林公园,地处湘粤交界的南岭山脉中段,位于湖南省宜章县的最南端。湖南莽山国家森林公园以蟒蛇出没,林海莽莽而得名。其森林覆盖率92.8%,活立木蓄量168万立方米,有高等植物2700余种,脊椎动物300余种,其中国家保护的重点动植物50余种。骑田岭古道‌别称演变,秦称“桂阳岭道”,汉唐称“桂阳峤道”,明清称“骡马古道”,今称“秦汉古道”。‌现存地标有广东连州顺头岭古道、怀清亭、南天门亭;湖南临武境内近百里石板路,留有唐代防滑槽与马蹄印痕。

二、骑田岭的中草药

骑田岭地区(湘粤交界)作为南岭山脉重要组成部分,依托亚热带山地湿润气候和多样化生境,孕育了独特的道地中草药资源。1、‌狗脊(金毛狗脊)‌特性大型蕨类,根茎密被金色绒毛,生于林下溪边阴湿处。具有补肝肾、强腰膝、祛风湿‌功效,主治腰腿酸软、风湿痹痛。2、羊耳菊(白背风、大力王)‌植物特征,叶片正反面分明,正面深绿色带糙毛,背面密被雪白绒毛,揉搓散发清香,秋季开簇状黄花。‌药用价值,全株入药,根茎为主。性温味辛,具‌祛风除湿、舒筋活络‌之效,为岭南民间治风湿痹痛、腰肌劳损的常用药。当地称其为“大力王”,壮乡人用其根煎水缓解重体力劳动导致的腰伤。3、白花地胆草(地胆头、肿瘤草)‌形态识别,贴地生长的多年生草本,叶形似草鞋底,开白色小花,地下根味苦如胆。‌核心功效,根(地胆头)为药食两用珍品。性寒味苦,‌清热解毒、凉血利水‌,民间用于流感、咽喉肿痛、肝炎及湿热病症。现代研究证实其具抗炎抑菌、抗肿瘤潜力,故有“肿瘤草”之称。‌地方应用,两广居民常以地胆头煲老鸭汤,作夏季祛湿药膳;鲜根捣烂外敷治痈疮肿毒。

让我们重温一下毛泽东主席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许建阳

于朗麓书院

2025.8.4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