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广信县治所在地考

许建阳医生 发布于2025-07-29 19:41 阅读量216

本文由许建阳原创

汉代广信县治所在地考

‌贺江郁水汇苍梧,‌汉武开疆布远图。

‌双郡治权归古邑,‌岭南首府重实据。‌

                            ——许建阳题记  

昨天又写了一篇《岭南首府的演变一瞥》科普文章,有的朋友一直在讨论,广信到底是广西的梧州还是广东的封开?广信,即广信县,古代地名。关于汉代广信县治所在地的争议,主要有梧州说与封开说。

‌一、汉代苍梧郡治所定位‌

1、‌梧州说核心主张:‌正史文献依据《旧唐书》明载“汉苍梧郡,治广信县,即今梧州”,唐代《通典》及清代《苍梧县志》均延续此说,且梧州汉代文物密度远超封开(陶器、墓葬群等)。‌行政沿革隋开皇三年(583年)广信县直接改名苍梧县(今梧州前身),而封川县仅为隋代苍梧郡短暂治所,宋代文献混淆导致误读。2、‌封开说主要论据:‌地理名称延续性,封开现存“广信河”“广信山”(古称斑石山)等古地名,贺江古称“封溪水”,《水经注》载其汇入西江处为“封口”(今江口镇),与南越苍梧王城位置重合。‌交通枢纽功能,潇贺古道(中原通岭南主通道)南端终点在封开,使其具备控扼水陆要冲的战略地位,契合交趾刺史部治所需求。

‌二、考古与文化证据交锋‌

1、‌梧州说‌考古遗存,梧州市区密集分布汉代陶器、建筑构件及墓葬群,反映长期人口聚集。其‌文献可信度,唐代《通典》作者杜佑曾任岭南节度使,记载权威性高依赖。清代方志载梧州府治东1英里处为古广信城址。2、‌封开说,封开缺乏汉代城址实证,仅存明代城墙遗迹。因宋代《太平寰宇记》等文献误将隋代封川县短暂为郡治的记录推及汉代,证据可信度较低。“封川”县名承袭“封溪水”,但“广信山”等名称属后世文化重构。封开在汉代并非独立行政中心,但作为‌广信县战略要地、潇贺古道终点及汉文化南传首站‌,其历史价值在于地理通道功能与文化融合作用,直接关联后世广东、广西的命名渊源。

‌三、文化资源与历史话语权‌

‌行政归属博弈,汉广信县辖区横跨今梧州与封开两地,但治所定位牵涉“岭南文化发源地”归属。清代《广西通志》称“封川以西为广西,封川以东为广东”,强化两地分界逻辑。‌现代文化重构,封开县2004年后建设广信文化园、仿古广信塔(63米高),系统性强化历史关联;梧州则依托海关档案(1897-1901年报告)佐证府治东1英里为古广信城。‌学术共识‌:多数学者依据高可信度文献及考古密度支持梧州说,但承认封开作为广信县辖地及潇贺古道终点的文化价值。两广学者近年倡议共建“岭南文化古都”,超越行政割裂重溯历史整体性。隋末苍梧郡治曾短暂迁封川,但萧铣割据时期回迁梧州,唐宋稳定于此,汉代治所更可能位于梧州。综合高可信度文献,汉代广信县治倾向于今广西梧州市,但封开作为地名符号仍具文化意义。

总之,两汉时期的苍梧郡广信县地处离水与郁水的交汇处,取汉武帝诏曰“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之意。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广信县即是岭南重要的交通枢纽,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对接点,对岭南地区的开发及岭南与中原地区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交融产生了重要作用,并成为汉代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许建阳

于朗麓书院

2025.7.29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