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解岭南三伏苦——黄皮
金衣玉裹挂青枝,酸里藏甜暑气医。
最解岭南三伏苦,一树甘凉万首诗。
——许建阳题记
关于黄皮的著名诗词,明朝初年宰相、重臣汪广洋有《岭南杂录》:“春意亭凉酒满杯,昔人遗刻尚崔嵬。庭前几树黄皮熟,日日莺啼数百回。”是汪广洋任广东行省参政期间所作,汪氏素有“机敏善属文”之誉,此诗被《百度汉语》列为岭南风物诗典范。其中对黄皮果的描写,尤为珍贵地成为现存诗词中最早明确记载该岭南特产的文字见证。开篇点明春末夏初的清凉氛围,亭中饮酒的闲适场景。“凉”字既写气候,又暗含诗人远离朝堂纷争的疏离感。以“崔嵬”形容前人石刻的高峻,既实写岭南亭台古迹的沧桑,又隐喻历史厚重感,隐含对先贤功业的追思。以“几树”点染生活气息,黄皮作为地方风物,象征诗人任职广东时的地域体验。以莺啼声的频繁强化生机盎然的春景,数字“数百”夸张写意,传递对太平盛世的欣悦之情。全诗通过亭台、古迹、果实、鸟鸣的意象组合,构建出明丽而质朴的岭南风情。
一、黄皮的性味归经
黄皮,别名王坛、黄弹、黄旦、黄段等,为芸香科黄皮属的小乔木。黄皮的叶、根、成熟果实和种子皆可入药。黄皮原产于中国华南地区,已有约1500多年的栽培历史。最早记载黄皮的古籍是中国北魏的《齐民要术》:“王坛子,如枣大,其味甘。出候官越王祭太一坛边有此果。无知其名,因见生处,遂名'王坛’。其形小于龙眼,有似木瓜。”据《岭南杂记》记载:“黄皮果大如龙眼,又名黄弹,皮黄白有微毛,瓤白如猪脑……夏末结实……此果当时多数野生在山间。”黄皮原产于中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世界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有引种。在中国分布于南方各省区,以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栽培较广。黄皮全身是宝,叶性辛、苦、平,具有解表散热、行气化痰、利尿、解毒的功效,主治温病发热、疟疾、咳嗽痰喘、脘腹疼痛、风湿痹痛、黄肿、小便不利、热毒疥癣、蛇虫咬伤;其根药性苦、辛、微温,具有行气止痛的功效,主治气胃痛、腹痛、疝痛、风湿骨痛、痛经;其成熟果实药性辛、甘、酸、微温,具有行气、消食、化痰的功效,主治食积胀满、脘腹疼痛、疝痛、痰饮咳喘;其种子药性味辛、微苦、性温、无毒,具有行气止痛、解毒散结的功效,主治气滞脘腹疼痛、疝痛、睾丸肿痛、痛经、小儿头疮、蜈蚣咬伤。脾胃虚寒者慎用,避免与虾(易致不适)、柿子(产生涩味)、豆腐(影响口感)同食。黄皮作为中国“岭南佳果”之一,汁液丰富具香味,是色、香、味俱佳的水果。果实富含糖、有机酸、果胶、维生素C、挥发油、黄酮苷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的含量比柑橘、菠萝、苹果、梨和番石榴等还高。
二、黄皮的配伍运用
黄皮作为传统药食两用水果,其配伍作用机理主要体现在性味协同、成分互补及功效增强等方面:1、与陈皮配伍,黄皮(性平味甘酸)与陈皮(性温味苦辛)结合,形成平温相济的配伍特性,既避免黄皮寒凉伤胃,又制约陈皮的温燥之性。两者均归脾、胃经,协同增强理气健脾效果,适用于脾胃气滞型消化不良。2、与山楂配伍,黄皮的甘酸与山楂的酸甘微温结合,形成酸甘化阴的配伍特点,既能消食化积,又能生津止渴,适用于肉食积滞伴津液不足者。3、成分协同机制,挥发油与有机酸协同。黄皮中的柠檬烯等挥发油与山楂的熊果酸、陈皮中的橙皮苷共同作用,可促进胃蛋白酶活性,提升消化效率。4、黄酮类物质互补。黄皮果皮的槲皮素与金银花的绿原酸结合,通过协同抗氧化作用缓解呼吸道炎症。5、多糖与微量元素增效。黄皮多糖与茯苓多糖配伍可增强免疫调节功能,其锌、硒成分能促进抗体生成。6、与茯苓配伍时,黄皮促进胃液分泌的能力与茯苓的利尿渗湿作用结合,形成“健脾祛湿”的复合效应。7、与麦冬配伍可中和黄皮的酸涩之性,避免阴虚火旺者出现口干,同时发挥黄皮调节血糖、麦冬养阴生津的协同作用。
黄皮作为岭南地区传统药食两用植物,其文化内涵与实用价值深度融合,形成独特的民俗象征体系。黄皮树四季常绿、果实金黄,常与“家运兴旺”、“财富积累”和“解秽除垢”关联。花语与精神内涵:坚韧不拔和奉献精神。
许建阳
于朗麓书斋
2025.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