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岭南针灸医家传承简述(下)

许建阳医生 发布于2025-07-15 15:43 阅读量327

本文由许建阳原创

近现代岭南针灸医家传承简述(下)

‌银针渡厄岭南春,薪火澄江一脉真。‌

‌背俞挑疴凝灸露,靳三针里见精神。

                            ——许建阳题记  

20世纪岭南针灸学发展大概有四个阶段:1、奠基期:梁湘岩、周仲房,经典针灸教材编纂,分部取穴理论;2、发展期:曾天治、卢觉愚,香港及海外针灸传播,经穴神经对照研究;3、融合期:司徒铃、韩绍康,背俞穴应用、候气针法,中西医结合探索;4、创新期:靳瑞,创立“靳三针”疗法,代针灸教育体系构建。

六、司徒铃

司徒铃(1914—1993),广东开平人,司徒教授生于开平一个普通家庭,因家中多人受疾病折磨,遂立志学医,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广州中医药专门学校,最终留校从事针灸教学与临床工作。1956年至广州中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前身)任教,曾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他治学严谨、医术精湛、声名享誉四方,堪称一代针灸大师。他在针灸临床中,坚持运用中医传统理论,疗效卓著,吸引了无数来自海内外人士前来就诊。司徒教授从事针灸临床和教学、科研60余年,认真严谨数十年如一日,医德医风为人称道,1978年获“广东省名老中医”荣誉称号,曾被评选为广东省第四、五届政协委员。学术特色:1、重视经典,融会贯通;2、重视补泻,用针如神;3、擅长使用背俞穴;4、擅用灸法,屡起沉荷;5、擅长挑治。司徒铃教授著有《刺法灸法学》(副主编),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0余篇,并曾在20世纪五十年代结合现代医学成果和物理光电学知识,研制成了“电光针灸经穴模型”,此举方便了针灸学的教学和科研。其先进事迹多次于各大报纸登载,并且获得卫生部授予的多项奖励。司徒铃教授的学术传承以研究生教育模式为主,杰出代表有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庄礼兴教授及广东省名中医赖新生教授等。

七、韩绍康

韩绍康(1909—1986),字开源,广东番禹县古坝乡人。祖辈业医,幼承庭训,18岁即悬壶于家乡,26岁在番禹领取中医执照,后移居广州行医。曾担任广州中医学院针灸教研组教师,广东省中医研究所针灸顾问,是广州中医学院针灸学科奠基人之一,被誉为岭南针灸名医。学术特色:1、重视针下候气与针下辨证;2、选穴少而精,重视时间医学的应用;3、擅用五俞穴;4、针药并施,顾护脾胃。学术成就:1984年,联邦德国国际中医学会主席Dr.Carl Hempern慕名来访,次年韩绍康被聘为联邦德国国际中医学会名誉会员。韩绍康曾主持“针灸治疗拒疾”等科研活动,发表文章《用疾徐补泻针刺大椎治疗症疾30例经验介招》,并先后于《广东中医》和《新中医》等刊物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其中《对五俞穴的认识和运用》一文,被译成德文,1985年9月发表于联邦德国国际中医学会主办的A.M.S中医学报上,得到国外中医学术界的好评。韩绍康的主要学术传承人有其三子一女,徒有黄建业等九人,岭南针灸名家靳瑞教授也深受其影响。其中长子韩兼善为副主任医师,曾被聘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兼职副教授,广东省中医研究所针灸顾问等,曾多次赴德国慕尼黒,进行中医针灸、内科等方面的学术交流,同时应诊看病,经过韩兼善等人的努力,中医已在德国得到认可并广泛传播;次子韩兼思,现为香港执业医师;三子韩兼听,现在美国纽约做执业医师;女儿韩姥玲,现在意大利做执业医师。黄建业,曾任广东省封开县中医院副院长、中医主任医师,多次获得各项荣誉称号,被聘为广东省首批科技成果鉴定评审专家,20世纪60年代初,黄建业就读于广州中医学院,得老师靳瑞引荐,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跟随时任广东省中医研究所针灸顾问韩绍康学习《内经》候气针灸法,不分寒暑,逢周日必往。在韩老的指导下,历时三秋,最终得以进入“候气针灸”之大门,从65年毕业至今,从未间断研究钻研韩师的学术思想,通过30多年的临床实践,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审因分经辨证论治”候气针灸的学术思想体系,撰写代表作《候气针灸法》并培养出了韩绍康学术思想的第三代继承人。

八、庞中彦

庞中彦主任医师,1912年生于广东省廉江县,1937年考入当时采用中西医结合教学的最高学府——广东省立华南国医学院,毕业后悬壶于家乡,抗战时期任广东南路游击队军医,鹤山县卫生院院长。解放后,庞老曾任中南中医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卫生厅中医科负责人,广东省中医委员会副主任,广东中医专科学校、省卫生进修学院针灸科教师。1956年广州中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前身)成立时负责筹组计灸教学研究室的工作,是广州中医学院第一任针灸教研组组长。离休任广东省针灸学会副会长、顾问,广东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庞老从事中医、针灸事业近6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学术特色:1、倡导中西医结合;2、取穴贵于精;3、强调针刺的刺激强度及气至病所。庞老曾编撰多部著作,如《针灸学》、《临床新医针灸治疗学》、《针灸手册》、《西医学习中医针灸讲义》等,并在各刊物上发表《支气管哮喘的针灸疗法》、《针灸为主治疗脑血拴形成》等学术论文20多篇。庞中彦曾拜曾天治为师学习针灸学术。

九、靳瑞

靳瑞(1932—2010),广州人,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著名针灸专家,岭南针灸新学派“靳三针疗法”创始人。靳瑞教授历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国际针灸考试委员会委员,中国针灸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中国针灸协会文献研究会理事长,广州中医针灸研究会会长,广州中医学院针灸系主任,针灸研究所所长等职,此外,美、法、英、日以及台湾、香港等地区的医学教育机构和医学组织还曾聘任他为顾问、名誉会长。靳老出身中医世家,其学习针灸的渊源可上溯至明朝,先祖靳贤曾是针灸界经典著作《针灸大成》的辑校者。靳瑞家族经营药厂,其叔父家中多人成为眼科名医。靳瑞自幼在中医氛围的熏陶下成长,之所以选择学习针灸,与家族渊源有关外,也源于其父亲一次中风昏迷倒地,靳瑞依靠一根银针,使其父亲苏醒,这件事情对靳瑞触动很大,使他意识到针灸的神奇。后靳瑞为进一步系统学习中医,曾先后就读于广州光汉中医学校及广州中医药专门学校。在读书及工作期间,跟随司徒铃、庞中彦、韩绍康等人学习针灸,尤其韩绍康对其影响很大。靳瑞教授视野幵阔,审时度势,除了尊崇经典,积累中医底蕴外,非常注重现代西医学知识的学习,靳瑞教授曾主动申请前往条件艰苦的海南人民医院实习,也曾前往中山医学院跟随神经病学专家林树模和叶鹿鸣进修神经解剖学和神经生理、病理学知识,这些经历为靳瑞的西医理论和临床技能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靳瑞留校工作后建树颇多,如针刺治疗症疾等研究引起国家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在从事中医针灸临床工作50余年里,靳瑞教授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尤其擅长儿童脑病(脑擁病、自闭症、精神发育迟滞、多动症等),成人脑病(中风后遗症);五官病(视视网膜色素变性、神经性耳聲)等病证的诊治。在长期的临证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岭南“靳三针”针灸学术体系,被公认为岭南针灸新学派。学术特色:1、三针为主,重视辨证;2、分类分部,配穴有度;3、中西合璧,兼容并蓄;4、大胆发明,锐意创新。靳瑞教授执教期间,从未间断过临床和科学研究,先后发表百余篇论文,并出版30多部专著。1982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三针治疗弱智儿童、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视神经萎缩、老年性痴呆等脑神经病的研究。他以临床疗效为主,以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电生理、细胞学等先进科学为指标,使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三针疗法的创立不仅丰富了针灸治疗学,而且为建立临床固定针灸处方提供了良好的幵端,为针灸研究的客观化、规范化、标准化奠定了基础。靳瑞师带徒:赖新生、袁青名医及靳三针疗法传承工作室硕、博士研究生。

十、张家维

张家维教授,1937年出生,广东阳江市人,广东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自幼受祖父张宗海(阳江县名老中医)、四叔张季高(阳江市名老中医)、五叔张雪峰(阳江市名老中医)的熏陶及严格要求,形成良好的医德及医术启蒙,打下了扎实的中医功底。1959年考入广州中医学院,后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任教,曾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教研室主任、针灸系主任、针灸研究所所长、广州中医药大学重点学科针灸推拿学学科带头人,1995年为博士生导师,先后被邀请到曰本、英国等国家和地区讲学,受聘英国针灸学会名誉顾问。学术特色:1、首创张氏“飞针法”;2、“电梅花针”治疗斑秃;3、注重手法及调神;4、立足临床,简便效验;5、多种疗法联合使用;6、辨证施灸,重视补泻;7、创新发展皮部理论;8、善治脑病。张家维的学术思想主要通过研究生教育和名医工作室的形式传承。传承弟子林国华林国华,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中医师,针灸推拿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张家维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传承弟子彭旭明,彭旭明,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副主任医师,针灸推拿学硕士生导师,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张家维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

20世纪岭南针灸学家还有陈全新、杨文辉、袁业煊、刘炳权、丘汉春、林秀芬和梁庆临等。另外邓铁涛国医大师曾就读承淡安先生开办的针灸学校并获得学历证书。

许建阳

于朗麓书院

2025.7.15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