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灸能添鹤寿长——足三里穴
寿穴膝下三寸乡,阳明胃经百病方。
针艾揉摩祛虚疾,常灸能添鹤寿长。
——许建阳题记
金元针灸学家马丹阳的《天星十二穴歌》,是针灸学经典歌诀的代表作,兼具医学价值与文学美感。其中描写足三里穴:“三里膝眼下,三寸两筋间。能通心腹胀,善治胃中寒。肠鸣并泄泻,腿肿膝胻酸。”首句“三里膝眼下,三寸两筋间”:以“膝眼”(犊鼻穴)为体表标志,语言简洁如解剖图谱,便于临床快速取穴。后四句诗涵盖六大核心病症。“能通心腹胀”疏解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善治胃中寒”温中散寒,针对虚寒型胃痛、泛清水等症;“肠鸣并泄泻”调理胃肠功能紊乱,如水土不服导致的腹泻;“腿肿膝胻酸”主治下肢水肿、膝关节炎及小腿(胻骨)酸软无力,尤适老年人膝腿退化。十二穴歌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载入《针灸大成》等典籍,奠定足三里“肚腹三里留”的临床地位。此节选以诗载医,28字凝练穴位定位与主治精髓,堪称“简、验、便、廉”的针灸文化瑰宝。其语言艺术与医学价值相得益彰,至今仍是研习针灸的入门经典。
一、足三里定位功效
足三里穴,别称三里、下陵、胃管、鬼邪、长寿穴。出自《灵枢。本输》,属足阳明胃经,合(土)穴。“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足三里。足,指穴所在部位为足部,别于手三里穴之名也。三里,指穴内物质作用的范围也。足三里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在此形成较大的范围场。本穴物质为犊鼻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散于本穴的开阔之地,经水大量气化上行于天,形成一个较大气血场范围,如三里方圆之地,故名足三里。三里、下三里名意与足三里同,下,指本穴位处足之下部,别于手三里所在。经络属性,属足阳明胃经合穴,“阳明经多气多血”,故足三里能双向调节气血。作为胃经“下合穴”,专治“肚腹”疾患(肚腹三里留)。五行关联,胃经属土,足三里为土经土穴,体现“培土生金”的五行相生思想,通过健脾胃影响全身气机。三焦调控。“三里”对应上中下三焦:浅刺调上焦(肺)、中刺治中焦(脾胃)即深刺疗下焦(肾系疾病)。取穴,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寸。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具有燥化脾湿,生发胃气。可针刺、指压和艾灸法。主治消化、心血管、内分泌系统疾病和小儿及妇科等疾病。
二、足三里配伍运用
足三里过与其他穴位配伍,可增强疗效、扩大治疗范围,并调节整体气血平衡。1、脾胃系统配伍(调理中焦气机)。1)配中脘穴(胃之募穴),足三里为胃经合穴,中脘为胃经募穴,二者构成“俞募配穴法”。足三里补益胃气,中脘调和胃腑,合用可升降中焦气机,适用于胃炎、消化不良。手法上常“补中脘,泻足三里”,以疏通气滞。2)配丰隆穴(化痰要穴),足三里健脾化湿,丰隆化痰降浊。二者形成“补虚泻实”组合:补足三里增强运化,泻丰隆导痰下行,对痰湿型便秘或腹泻有双向调节作用。3)配内庭穴(胃经荥穴),足三里(土穴)补脾胃之气,内庭(水穴)清胃经实火。水穴泻热可制约土穴壅滞,实现“补而不滞”,缓解胃火上炎导致的牙痛、口臭。2、气血调理配伍(补益与通调并行)。1)配三阴交(脾经要穴),足三里主阳明经多气多血,三阴交统调肝脾肾三阴经。二者阴阳相济:脾胃虚寒:同补可温中散寒。胃强脾弱:需补三阴交(健脾)+泻足三里(抑胃亢)妇科应用:改善气血不足型痛经、月经量少。2)配关元穴(元气之本),足三里补后天之气,关元培补先天元气。二者合用形成“先后天同调”,显著改善虚劳、免疫力低下,需配合艾灸增强温补效力。3、肝胆与情志配伍(疏泄调畅)。1)配阳陵泉(胆经合穴),足三里和胃降逆,阳陵泉疏泄胆郁。肝胆气郁克伐脾胃时,二者协同可平肝和胃,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口苦、吞酸)及筋骨痹痛(如坐骨神经痛)。2)配太冲穴(肝经原穴),足三里引气下行,太冲平肝潜阳。对肝阳上亢引发的头痛、眩晕或肝气犯胃导致的呕吐,构成"抑木扶土"经典组合。4、神经系统配伍(通络开窍)。1)配合谷穴(手阳明原穴),手足阳明经同气相求。足三里调气下行,合谷升散头面风邪,上下配伍可平衡气机,主治面瘫、偏头痛及中风后上肢瘫瘫痿。2)配风池、大椎(督脉要穴),足三里补益气血为基础,风池祛风通络,大椎振奋阳气。三者协同改善脑循环,用于帕金森病早期、多发性硬化的运动障碍。综上,足三里的配伍核心在于协同靶向(如脾胃配募穴)、属性制化(如土穴配水穴泻热)、上下呼应(如手足阳明经配对),通过多维度调节实现"疏通经络、平衡阴阳"的治疗目标。
三、足三里现代研究
足三里穴现代研究的系统性综述:1、免疫调节机制。免疫细胞激活、细胞因子调控;2、消化系统作用。胃肠动力双向调节、黏膜修复;3、神经-内分泌网络调控。降压效应、抗抑郁机制;4、抗衰老与代谢干预。端粒酶活性、糖脂代谢;5、临床应用新进展。肿瘤辅助治疗,化疗期艾灸足三里,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53%,白细胞计数提升;中风康复,电针足三里+康复训练,下肢肌力恢复速度提高40%,步行能力改善;免疫性疾病,穴位注射维生素B12 类风湿因子(RF)滴度下降显著优于对照组。6、作用机制模型:A(刺激足三里)--> B(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A --> C(调节迷走神经背核);B --> D(皮质醇释放↓);C --> E(肠脑轴信号优化);D & E --> F(免疫稳态);D & E --> G(代谢平衡)。现代研究从分子-细胞-系统层面揭示了足三里“一穴调全身”的科学内涵。
关于足三里穴的“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经典养生谚语。还有“常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勿与不灸足三里之人同行”(日本谚语)、“旅行灸三里,健步行如飞”。
许建阳
于朗麓书院
202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