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味藿香正气长——广藿香
碧叶摇风紫蕊香,暑消湿散自清凉。
不须仙阁求丹术,一味藿香正气长。
——许建阳题记
《七言绝句咏广藿香》,首句“碧叶摇风紫蕊香”以视觉(碧叶紫蕊)、触觉(摇风)、嗅觉(香)多维度勾勒藿香的形态特征,其“紫蕊”与唇形科植物花冠特征相符。“暑消湿散”四字概括藿香“芳香化浊,和中止呕,发表解暑”的核心药效,与末句“正气长”共同构成药理闭环。“仙阁求丹”与“一味藿香”形成强烈对比,将世俗求仙问道与中医药食同源智慧并置。“正气”二字既是藿香正气方的专名指代,又暗含儒家“养正气”的哲学思想,实现药理与人文的双重升华。凸显了藿香作为“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平民养生智慧,与民间“藿香正气散,一天开到晚”的夏季用药习俗形成互文。其花语“信任”亦暗合诗中传递的中医药文化自信。以藿香为咏物对象,通过意象和双关手法,展现了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广藿香性味归经
广藿香 ,别名枝香、海藿香、土藿香,排香草、大叶薄荷、兜娄婆。为唇形科植物广藿香的干燥地上部分。枝叶茂盛时采割,日晒夜闷,反复至干。广藿香最早记载于汉代杨孚的《异物志》,其中提到藿香在交趾(今越南)等地已有分布。藿香最初作为香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魏晋时期多用于熏香,唐代开始逐渐进入药用领域。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首次将藿香用于治疗暑湿感冒的“藿香正气散”,标志着其药用价值的正式确立。明代开始将藿香分为“广藿香”和“土藿香”两类,其中广藿香因品质更优成为道地药材,但民间仍习惯称“藿香”。《纲目》:“豆叶曰藿,其叶似之,而草味芳香,故曰藿香。枝香者,亦以香气得名”,因此得名广藿香。《名医别录》记载广藿香:“疗风水毒肿,去恶气,疗霍乱、心痛”,广藿香原产于菲律宾等亚热带地区,中国广东等地有栽培。2022年6月,广藿香被《广东省岭南中药材保护条例》列入保护的中药材种类。广藿香味辛,性微温。归脾、胃、肺经。具有芳香化浊,和中止呕,发表解暑功效。主治湿浊中阻,妊娠呕吐、脘痞呕吐,暑湿表证,湿温初起,发热倦怠,胸闷不舒,寒湿闭暑,腹痛吐泻,鼻渊头痛。阴虚者禁服。现代研究广藿香和藿香的区别主要有成分不同、主治不同、药效不同:1、成分不同:广藿香包含百秋李醇、广藿香醇、芹菜素、挥发油、黄酮等成分,其中挥发油是主要成分;藿香含有茴香脑、茴香醛、柠檬烯、甲基胡椒酚等成分。 2、主治不同:广藿香可用于湿气重引起的腹胀、胸闷、食欲不振、呕吐、腹泻,湿热引起的头痛、发热身困等症状的治疗,还可治疗手、足癣;藿香能治疗暑湿、腹泻、急性胃炎等病症。3、药效不同:广藿香具有芳香化湿、和胃止呕、祛暑解表的功效;藿香具有化湿、止呕、理气、解暑的功效。
二、广藿香配伍运用
广藿香作为芳香化湿要药,其配伍作用机理主要体现在与其他中药协同增效,针对湿阻中焦、脾胃不和及暑湿证等病理状态进行调节。1、理气健脾,配伍陈皮。广藿香芳香醒脾,化湿浊以升清阳;陈皮辛香理气,燥湿化痰以降胃逆。两者配伍形成“升降相因”之势,恢复中焦气机运转。陈皮挥发油促进胃肠蠕动,与广藿香挥发油协同增强胃液分泌,加速湿浊代谢。2、温中止呕,配伍半夏。广藿香化湿和胃,缓解呕恶;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尤其擅长温化寒湿痰饮。二者合用,针对寒湿内阻中焦导致的“浊阴上逆”。半夏的生物碱抑制呕吐中枢,广藿香挥发油调节胃肠平滑肌痉挛,协同抑制呕吐反射。3、健脾化湿止泻,配伍白术。广藿香宣化湿浊,解除脾困;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固护中焦阳气。两者形成“祛邪扶正”组合,标本兼治。白术多糖增强肠道屏障功能,广藿香挥发油抑制肠道致病菌(如大肠杆菌),减少湿浊内生。4、清热利湿止泻,配伍滑石。广藿香解表化湿,解除暑湿郁表;滑石性寒利窍,清膀胱湿热而通淋止泻。两者表里分消湿热。滑石吸附肠道毒素,广藿香抗炎镇痛,共同缓解湿热下注的炎症反应。5、解暑化湿,配伍紫苏/厚朴。广藿香内化湿浊、外散表邪;紫苏解表散寒,厚朴行气燥湿。三者在藿香正气散中协同,解表、化湿、和中三效合一。广藿香挥发油扩张皮肤毛细血管促进发汗,紫苏醛增强抗病毒能力,加速暑邪外透。6、行气解郁,配伍郁金。广藿香醒脾化湿以畅中焦;郁金活血行气、疏肝解郁。针对“湿阻气滞→肝郁”的病机链条。郁金姜黄素调节神经递质,与广藿香协同改善“肝脾不和”的神经-消化轴紊乱。
总之,广藿香,既是祛暑良药,亦为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医智慧与东方美学交融的独特意境。赵瑾叔《本草诗广藿香》:“藿香入药叶多功,洁古东垣用颇同。佳种自生边海外,奇香半出佛经中。”广藿香还被誉为“精油界的女儿红”。广藿香的香气和花语一样能够让人充满信任,将广藿香送给他人可以表达自己的情义以及对身边朋友亲人的美好祝愿。
许建阳
于朗麓书斋
202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