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古暑门第一方——清暑益气汤
——李东垣系列方剂之三
气复津生烦渴止,阳升湿去倦躯离。
金元圣手留方剂,千古暑门第一医。
——许建阳题记
夏日炎炎暑难当,古人通过自然意象与心境描写传递消夏智慧。其中秦观的《纳凉》:“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一诗,以夏夜寻凉为线索,通过四组动态意象构建出超脱暑热的清凉意境。“携杖来追”三动词连用,更以“追”字凸显逃离炎暑的迫切心理。“倚胡床”的静态描写与前者形成张力,暗示寻得理想纳凉处后的身心放松。视觉上“月明”与“画桥”构成冷色调基底,听觉中“船笛参差”打破静谧却不显喧闹,反增幽远之感。嗅觉末句“池莲自在香”以风定后的持续芬芳,完成从物理凉爽到心灵宁静的升华。柳、莲等植物象征高洁,笛声暗含隐逸之趣,与诗人仕途受挫后追求“自清凉无汗”的精神世界形成互文。古人消暑智慧:包括自然疗愈,倚青林、听松风、闻荷香、观星月,借自然之力驱暑;心境为本,白居易“心静自然凉”乃消暑核心心法;简约之道,空室敞轩、去冗存简,清风自至。古人避暑三重境。1、身境,择竹林、傍荷塘、卧山亭;2、心境,“无长物”则清风至,“室空”则暑自消;3、艺境,以笛破热、以诗化炎、以画生凉。古人之智,今仍可鉴。避暑非唯冰雪,心净景幽处,自有清凉境。
一、清暑益气汤组成功效
清暑益气汤是李东垣创制的经典方剂,出自《内外伤辨惑论》和《脾胃论》,在《内外伤辨惑论》中指出,“皆因饮食失节,劳倦所伤,日渐因循其脾胃,乘暑天而作病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李东垣才创立了清暑益气汤。全方由“黄芪、苍术(泔浸,去皮)各一钱五分,升麻一钱,人参(去芦)、白术、橘皮、神曲(炒)、泽泻各五分,甘草(炙)、黄柏(酒浸)、当归身、麦门冬(去心)、青皮(去白)、葛根各三分,五味子九个”等15味中药组成,煎服的时候可以加生姜2片,大枣2枚同煎,用清水两大盏,煎至一盏,去掉药渣,温服,一般选择饭后服。对于清暑益气汤的用法,李东垣还强调,如果汗少的话,黄芪的用量可以“减五分”。李氏明确指出清暑益气汤以黄芪、人参、甘草为君药,主要起到补中益气的作用;以甘草、橘皮、当归身为臣药,主要起到养胃气、和血脉的作用;以苍术、白术、泽泻、升麻、葛根、神曲、青皮、黄柏、五味子、麦冬为佐药,其中苍术、白术、泽泻渗利除湿,升麻、葛根解肌胜湿,神曲、青皮消食快气,黄柏泻热补水、滋其化源,五味子、麦冬主要用来救治“天暑之伤庚金”(也就是暑热伤肺)。清暑益气汤虽被列为祛暑之剂,但其融合了补中益气汤、生脉散、二妙散等经典名方于一体,其实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扶正祛邪之剂。李氏清暑益气汤,所治疾病的病机为体质素弱、感受暑热、气分受伤,主要功效是清暑益气、保肺生津、健脾燥湿;临床上主要适用于体质虚弱,感受暑湿,头痛身热,微感形寒,口渴自汗,四肢困倦,纳呆腹胀,呼吸气短声微,小便黄赤,大便溏薄,舌苔薄腻,脉象虚数等病症。综合全方配伍,其是一张既能益气生津、健脾消食,又能燥湿泄热、解肌散邪的良方。
二、清暑益气汤配伍机理
李东垣清暑益气汤,针对暑热耗气伤津兼湿困脾胃的病机,其配伍机理体现“补气升阳、清热燥湿、养阴生津”的立体结构。1、核心病机与组方原则:暑为阳邪,易耗气伤津(身热汗多、体倦少气);夏季多湿,困阻脾胃(胸闷食少、便溏身重)。李东垣强调“暑必挟湿”,故方剂需兼顾补气固表、清暑化湿、生津敛阴三重目标。2、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君药:黄芪,甘温补肺脾之气,固表止汗,抵御暑热外侵;人参,补元气,与黄芪协同恢复气阴耗伤;臣药,升麻、葛根:升举脾胃清阳之气,解肌透热,助黄芪疏散暑邪。守药,炙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诸药。此组解决“气虚乏力、自汗不止”主症,奠定方剂“甘温除热”基调。3、燥湿运脾,畅中化滞。苍术、白术:芳香燥湿,健脾醒脾,化解湿困中焦(脘痞纳呆)。陈皮、青皮,理气化滞,破气消胀,防补药壅滞。神曲,消食导滞,助脾胃运化水谷。湿去则脾运复健,杜绝“暑湿困脾”之根。4、清热养阴,生津止渴。麦冬、五味子,养肺胃之阴,生津止渴,敛汗固津(针对口渴心烦);黄柏,泻下焦湿热,清阴分伏火,兼顾暑热内郁;当归,养血和营,助麦冬、五味子滋阴,防燥药伤血。5、利湿泄浊,引邪下行,泽泻,淡渗利湿,导湿热从小便出,缓解便溏尿赤。此组调和气阴,清解余热,避免暑湿复聚。6、配伍特色与机理关联:补泻同施:黄芪、人参补气,配泽泻、黄柏泄热利湿,防滋补恋邪;升降相因:升麻、葛根升清阳,青皮、陈皮降浊气,恢复中焦气机升降;润燥互制:苍术、白术燥湿,麦冬、五味子润阴,避免燥伤津液或滋助湿邪;气血双调:补气药配当归养血,契合“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之理。6、临床应用要点:主治证候,暑季身热倦怠、汗多口渴、胸闷食少、小便短赤、大便溏薄、舌淡苔腻、脉虚。禁忌,纯阴虚或湿热炽盛者慎用(方中温补药较多)。现代应用,夏季疲劳综合征(苦夏)、胃肠型感冒、小儿夏季热等属“气虚暑湿”证者。此方展现了李东垣“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学术思想,通过多层次配伍实现“清暑不伤正,补虚不助邪”的动态平衡。
三、清暑益气汤类方鉴别
李东垣清暑益气汤出自《脾胃论》,是治疗“元气不足、暑湿困脾”的代表方剂。李东垣清暑益气汤相关的类方,最主要是与王氏清暑益气汤比较。两者在组方思路、功效侧重和临床应用上各有特点。1、组方思想与药物配伍差异:王氏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君药,西洋参+西瓜翠衣:甘凉清热养阴,兼顾益气生津(虚火者宜);臣佐药,石斛、麦冬养阴生津;黄连、知母泻火滋阴;竹叶、荷梗轻清透暑;李氏清暑益气汤(《脾胃论》)君药,黄芪+人参:甘温补气健脾,侧重固表升阳(元气虚者宜);臣佐药,苍术、白术健脾燥湿;升麻、葛根升阳解肌;黄柏泻湿热;青皮、神曲消食化滞。2、配伍特点:清补并行:清热力强(西瓜翠衣类白虎汤),养阴生津为主,辅以益气。补燥结合:补气健脾为主,佐以燥湿利湿,温补药占比高。核心病机,王氏方病因属性,暑热偏盛:外感暑热耗伤气津,热>湿;李氏方素体脾虚+暑湿内侵:内伤气虚为本,湿>热。王氏方适用急性暑热证、慢性病调理和小儿夏季热,湿重于热者忌用(养阴药助湿)。李氏方适用暑湿困脾、疲劳综合征和消化系统病,阴虚火旺者忌用(温燥药伤阴);高血压慎用升麻、葛根。辨证选择要点:“热象明显选王氏,湿重脾虚选李氏”。两方不可互换:王氏方误用于湿重者→ 滋阴助湿,加重腹胀;李氏方误用于阴虚者→ 温燥伤津,引发口干。另外,在临床上,李东垣清暑益气汤还要与黄人参汤、防己黄芪汤和补中益气汤鉴别运用。
许建阳
于朗麓书院
202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