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沙河入海口

许建阳医生 发布于2025-07-02 15:25 阅读量904

本文由许建阳原创

深圳大沙河入海口

暮云烧尽千楼影,潮线徐吞万顷霞。

忽有风来撕海色,半湾灯火碎成沙。

                            ——许建阳题记  

我们岭南中医沙河学派,因大沙河而得名。我曾经到大沙河源头和沿岸村庄进行了考察。今天就大沙河入海口的历史变迁进行浅述。深圳市南山区大沙河,发源于阳台山长源村的鲤鱼台,纵贯深圳市南山区,是南山区唯一的一条大河。被称作南山的“母亲河”。纵贯深圳市南山区,干流长13.7公里,上游分左右两条支流,上游分左右两条支流,分别建有西丽水库和长岭陂水库,下游汇入深圳湾。大沙河汇入的深圳湾,又称后海湾,是伶仃洋中由东侧九龙半岛、西侧南头半岛相夹而形成的内海湾,有深圳河、大沙河等河流流入湾内,从前海到后海分布有月亮湾、妈湾、赤湾、蛇口港、东角头港等五个海湾,珠江口中有内伶仃岛、大铲岛、洲岛等一系列岛屿。

解放初期,河中行驶最多的就是采沙船,就连周边居民盖房子都是直接从河里取沙,因此该河得名“大沙河”。大沙河的入海口一直位于深圳湾,但历史上由于填海和河道治理,入海口周边的地理形态和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早期可能因为城市扩张和填海导致入海口区域缩小或位置调整,后来通过生态治理,水质和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入海口成为生态景观区。

深圳大沙河入海口的历史变迁主要体现在地理形态与生态功能的变化,具体可分为以下阶段:1、自然河道时期(20世纪80年代前),大沙河发源于阳台山(羊台山),干流自北向南流经南山区全境,最终在深圳湾北岸的滨河立交处入海。入海口区域原为自然滩涂,与深圳湾直接相连,河道形态较为原始。‌填海工程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起,深圳湾沿岸开始大规模填海。如深圳大学(粤海校区)附近原为滨海区域,填海后海岸线南移,导致大沙河入海口周边陆域面积扩大,原滩涂逐渐被城市建设用地取代。2、污染与河道功能衰退期(20世纪90年代至2010年代),‌水质恶化,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沙河因排污加重成为黑臭水体,入海口处生态功能严重退化,生物多样性骤减。‌河道整治与防洪需求,早期河道治理以泄洪为主,下游驳岸采用硬质化工程,入海口段因潮汐作用泥沙淤积问题突出,河道行洪能力受限。3、生态修复与功能重塑期(2016年至今),‌综合整治与生态长廊建设。2016年后,南山区通过“全流域系统治水”模式,实施河道清淤、生态驳岸改造、湿地修复等工程。入海口段与深圳湾滨海休闲带、人才公园连通,形成滨水慢行系统,兼具生态与休闲功能。‌生物多样性恢复。治理后入海口水质显著改善,濒危物种如中华白海豚、黑脸琵鹭重现,成为深圳湾生态链的重要节点。

深圳大沙河入海口是大沙河生态长廊最富活力的景观核心段。其风光兼具都市繁华与自然野趣,形成独特的滨海城市生态界面。入海口段属大沙河生态长廊下游“活力水岸”主题区,从深南大道沙河桥延伸至深圳湾红树林,全长约2公里,与深圳湾公园无缝衔接。通过水利工程形成淡水蓄水湖,有效平衡咸淡水交汇带来的生态冲击。驳岸设计融合自然与人工元素,以亲水平台、木质栈道和生态草坡为主,营造人水和谐的空间。水城相融的独特景观,‌西岸都市天际线。西侧紧邻南山科技生态园,腾讯等企业总部高楼林立,玻璃幕墙在河面投下现代感十足的倒影,夜景尤其璀璨。霓虹初上时,灯光与水波交叠,被市民称为“深圳塞纳河”。‌东岸生态绿洲,东岸为沙河高尔夫球场连绵的绿茵,与河道狼尾草、芦苇丛形成柔和的自然过渡。春季两岸紫花风铃木盛开,宛如粉紫色绸带。‌海河交汇视野。穿过滨海大道即达入海口,河海交界处视野豁然开朗,可远眺深圳湾跨海大桥与香港元朗区轮廓。退潮时滩涂显现,成为候鸟觅食的天然驿站。黄昏与夜景的浪漫体验,‌日落时分,傍晚沿河散步至入海口,气温宜人,晚霞将水面染成金红色,波光粼粼的景象极具治愈力。‌入夜风情,河畔灯光与音乐交织,建筑倒影随水波摇曳,营造出罗曼蒂克氛围,是情侣约会和摄影的热门场景。水上活动与滨水休闲。‌龙舟与赛艇,‌休闲配套。碧道旁分布书吧、河畔咖啡厅,可边品咖啡边观海;步行道与自行车道贯通,连接深圳湾公园骑行系统。入海口湿地栖息着丰富物种,‌鸟类天堂,源植物带。

未来规划将进一步强化其“水城人”共融功能,推动生态价值与城市发展的协同。深圳近期重点项目‌2025年完成赛艇码头一期工程及湿地生态监测站建设;‌2026年启动滨海大道下沉式隧道工程,释放入海口景观视野;‌2027年实现山海通廊与深港跨境绿道衔接,新增跨境生态游径。通过以上规划,大沙河入海口将转型为集生态涵养、科创引擎、国际交往于一体的湾区标杆,支撑深圳“山海连城”与“海洋中心城市”双战略落地。希望我们岭南中医沙河学派,就像大沙河一样,从涓涓细流,汇成汹涌的大河,奔腾入海,在“一带一路”的引领下,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许建阳

于朗麓书院

2025.7.2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