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竖禅师悟 拳开法嗣迷——佛手

许建阳医生 发布于2025-06-29 09:50 阅读量598

本文由许建阳原创

指竖禅师悟 拳开法嗣迷——佛手

金钩玉掌向秋阳,暗度清芬橘柚香。

合十禅心凝福寿,悬壶本草济苍黄。

                            ——许建阳题记  

佛手因其独特形态与清香,成为历代诗人吟咏的重要题材,其诗词创作主要围绕佛教象征、形态特征及文化意蕴展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乾隆帝的《佛手》,其以佛教哲思统摄全篇,在历代佛手题材诗词中传播最广、引用率最高。但我喜欢明代诗人、书画家朱多炡的《咏宗良兄斋头佛手柑》:“春雨空花散,秋霜硕果低。牵枝出纤素,隔叶卷柔荑。指竖禅师悟,拳开法嗣迷。疑将洒甘露,似欲揽伽梨。色现黄金界,香分肉麝脐。愿从灵运后,接引证菩提。”‌自然意象与禅意交融,‌佛学象征与哲理,修行愿景,表达诗人追随谢灵运之志,借佛手柑的禅意接引众生证悟菩提,升华主题。全诗以物喻理,融合自然观察与佛学思辨,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朱多炡,字贞吉,号瀑泉。明代中期重要的宗室诗人与书画家。门人私谥“清敏先生”,赞其超脱世俗的文人品格。其孙朱耷(八大山人)承家学,成为明末清初杰出画家。朱多炡以宗室之身践行文人理想,在书画诗三艺间架起桥梁,其清逸超然的创作境界,至今仍为艺术史研究的重要个案。

一、佛手的性味归经

佛手,别称佛手柑、五指橘、飞穰、蜜罗柑、五指香橼、五指柑。佛手,为芸香科植物佛手的干燥果实。秋季果实尚未变黄或变黄时采收,纵切成薄片,晒干或低温干燥。佛手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东汉杨孚的《异物志》‌,书中称之为“枸橼”。随后,晋代嵇含的《南方草木状》中也提到了“枸橼子”。到了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也有相关记载。佛手的名称来源与其果实形状有关,成熟时果瓣细长弯曲,形似手指,因此得名。形状奇特似手,握指合拳的称“拳佛手”或称合拳(广东新语),伸指开展者为“开佛手”。佛手原产自印度,中国主要栽培在广东、四川和浙江等地区。药用佛手因产区不同而名称有别。产浙江的称金佛手(金华市),产福建的称闽佛手,产广东和广西的称广佛手,产四川和云南的。佛手味辛、苦、酸,性温。归肝、脾、胃、肺经。具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燥湿化痰,解酒助醒、降脂减肥等功能。主治肝胃气滞,胸胁胀痛,胃脘痞满,食少呕吐,咳嗽痰多。‌禁忌人群‌:包括阴虚火旺、孕妇、脾胃虚寒、过敏者、不宜与螃蟹同食等。现代医学研究佛手主要含有香豆素、黄酮、挥发油、木脂素等化学成分,佛手有抗抑郁、抗菌、抗炎、抗癌、抗肿瘤、抗衰老、降血压等作用。

二、佛手的配伍运用

佛手作为理气要药,其配伍作用机理主要体现在协同增效、双向调节及减毒纠偏等方面:1、协同增效机制。1)配延胡索、郁金:佛手辛散行气,延胡索活血化瘀,二者合用可疏通肝经气血瘀滞。现代药理表明:佛手挥发油调节中枢神经,减轻情绪性痉挛;延胡索生物碱抑制疼痛传导,协同缓解胁痛、痛经等症。2)配陈皮、半夏:佛手行气化痰,陈皮健脾燥湿,配伍后增强化痰止咳效力。实验证实:陈皮挥发油促进呼吸道黏液排出,佛手黄酮抑制气管痉挛,改善痰湿型咳嗽(如慢性支气管炎)。3)配生姜、黄连:佛手调畅气机,生姜温中止呕,黄连清肝泻火。针对肝胃不和型呕吐:佛手松弛胃肠平滑肌,生姜抑制胃酸反流,黄连抗炎抑菌,三方协同修复胃黏膜。2、双向调节机制。1)配白术、党参:佛手行气解郁,白术健脾益气,一散一补。佛手挥发油促进胃肠蠕动,白术多糖增强肠道屏障功能,既消除胀满又防理气过峻伤正,尤宜脾虚气滞者。2)配麦冬、沙参:佛手性温,配伍养阴药可防燥热伤津。麦冬多糖保护胃黏液层,佛手调节肝胆分泌,缓解气郁化火导致的胃脘灼痛。3减毒纠偏机制。1)配甘寒药:佛手与吴茱萸配伍治肝胃郁热时,易加重燥热,加入黄连(苦寒)可抑制吴茱萸生物碱的刺激性,减少不良反应。2)配鸡内金:佛手行气力缓,鸡内金消食健胃,二者替代破气药(如枳实)用于久病体虚的胃痛,既止痛又保护胃肠功能。

佛手是一种兼具观赏、药用及食用价值的特殊植物,其植物的文化与花语承载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意蕴。佛手以植物之形载文化之魂:金盏承禅露,青瓷供冷香。福寿手中握,慈悲心底藏。此四句浓缩其色(金)、器(瓷)、意(福寿)、韵(禅)的文化特质。其‌核心花语:‌吉祥、‌智慧、‌慈悲。

许建阳

于朗麓书斋

2025.6.29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