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艾香 世界共享
——记第三届艾交会(深圳)的感想
殷商铭火溯阴阳,艾卷千秋济八方。
三寸霞烟凝宙合,人间遍植寿康香。
——许建阳题记
首先感谢组委会的邀请,在此祝本次大会圆满成功!刚才聆听许多领导、专家和学者的高见,我完全同意。我们不仅要仰望星空,而且要觉踏实地。今天我受到大家启发讲三点:
一、两个汉字艾和灸
艾,此字始见于战国金文。艾,形声兼会意字。艸(艹)是形旁,表意,战国金文上方是草,下半部分像把手放到草下;篆书形体像草,表示艾蒿是草本植物;㐅(yì)表声,㐅也指治理,隶变后成为现代汉语中的“艾”字。“艾”字其意有三:本义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本义是艾蒿,字上面是草,下面是㐅(yì),表示艾草得天地之灵气,获阴阳交汇之精微的神仙之草;其二,后引申出身姿曼妙的少女,上面是美女的头部装饰,下面是少女美妙的腰身;其三,“艾”字还能与“刈”字相通,可以当收获、芟除、诛杀、治理讲。还可以当作悔恨讲,如成语“自怨自艾”。观“艾”字几千年流变,其形虽历甲骨之神秘、金文之庄重、小篆之整饬、隶楷之典雅,然核心意象始终未改——上承草木天然之气,下启人文养生之道。“艾”字始终如一地诉说着“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生命哲学。这株承载着中华文明基因的香草,至今仍在艾绒的温热中,传递着永恒的生命智慧与美好祈愿。
灸,此字始见于战国金文。本义为烧灼,特指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灸”是“久”的后起字,由“火”“久”二字构成。下面的“火”,古今文字皆像火苗形,“久”是灸的本字,像用艾卷为卧床的病人熏灸之形,故“久”的本义即为“灸”,目前学界基本上认为:艾灸起源于《黄帝内经》春秋战国时期,本人曾在1992年发表过《灸法之起源探析》学术论文,辨识了甲骨文中的“灸”字,把灸法的起源提早至殷商时期。确立火疗实践起源论,灸法源于原始社会中人类利用火时偶然被灼伤而缓解病痛(如寒性腹痛),进而主动应用烧灼技术治病的过程,这一观点直接印证《说文解字》中“灸”即“灼”的本义,并将灸法起源锚定在人类行为演化逻辑上,而非单纯传说或文献推测。该理论为灸法起源提供了可实证的人类学路径(“偶然发现→主动应用→技术定型”),成为后续研究的基准框架。考证艾草专用化与技术定型,通过商代甲骨文“灸”字字形解析(象人股周围微火熏灼),证明公元前1000年前已有规范化灸疗实践,并论证艾草因易燃、渗透性强等特性取代其他材料(如《五十二病方》中的“蒲灸”)成为主流,结合《博物志》“冰台引火”记载揭示艾草与古代取火技术的关联。此考证填补了灸法材料从多样化到标准化的历史空白,强化了“火-艾-疗”三要素的起源逻辑。界定时间框架与理论发展脉络,整合《左传》医缓论“攻灸”、《孟子》“三年之艾”及《黄帝内经》体系,推断灸法雏形出现于春秋战国之前,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完成理论体系化,为灸法从原始实践到医学整合的过渡提供了清晰年代学依据。
二、三句艾灸名言典
1、“针之不到,药之不及,必须灸之”。此言出处为明代医家李榳的著作《医学入门》,而非《黄帝内经》之类的早期经典;《黄帝内经》中仅记载了类似表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针之不到,药之不及,必须灸之”,意指当针刺疗法无法触及病灶或药物治疗难以奏效时,必须采用灸法(如艾灸)作为最终的治疗手段,强调了灸法在中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是中医“药、针、灸”三大疗法的重要纲领,强调灸法在特定病症中的不可替代性。其核心内涵及依据如下:灸法的独特优势在于,它无需依赖药物吸收或针刺调动元气,可直接通过温热作用补益元阳、通调经脉,尤其适用于元气虚弱或寒湿内阻的病症,如慢性疼痛、虚寒体质等。历史上,此理论被多次验证:例如南宋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录了一位神医通过隔砖施灸治愈其祖母重病的案例,凸显了“一灸立愈”的奇效;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强调灸治膏肓穴能“无疾不愈”。灸法的应用需结合个体差异,但总体适用于寒证、热证、虚实证等多种情形,是中医“针药并用”体系中关键的一环。
2、“七年之病,当求三年之艾”。“七年之病,当求三年之艾”出自《孟子·离娄上》,原为治国理政的隐喻,后被中医引申为治疗顽疾需用陈艾的核心理念。字面含义:“七年之病”指久治不愈的重病,“三年之艾”指储存三年以上的陈艾。孟子以此比喻:治疗沉疴需用长期储备的优质艾草,临时仓促找寻难以奏效。艾草药理特性:陈艾比新艾药效更佳:新艾易燃但易灼伤,三年陈艾燃烧稳定,火力温和持久,渗透力更强,适于温经散寒。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其“通十二经,具温经止血、散寒止痛之效”,储存三年可降低燥性,优化药效。民间谚语:“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印证其预防价值。后世医家取其“蓄艾治病”的物理含义,强调陈艾对沉疴顽疾的特殊疗效,形成“治重病需用陈艾”的共识。强调“久病当求”:须严格选用储存三年的干艾叶制作艾绒,隔姜灸、隔盐灸可增强药效并防灼伤。此句既是中医艾草药用的经验总结,更被孟子升华为治国与人生的的智慧:长效之事,必赖久积之功。其双关语义(医病与医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核。
3、“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是中医养生经典谚语,源自唐代孙思邈《千金方》,强调艾灸足三里穴对健康的核心价值。“常不干”指通过持续艾灸足三里,使穴位处形成灸疮并保持湿润(化脓状态),以持续激发人体正气。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记载此法可抵御瘴疠之气,其本人亦因常灸此穴得享高龄。现代改良:因瘢痕灸易感染且疼痛剧烈,现多采用温和灸法(如艾条悬灸、麦粒灸),每次10-15分钟,以局部潮红或温热渗透为度。作用机制:健脾强胃,足三里属胃经合穴,艾灸可增强脾胃功能,改善消化不良、虚寒腹泻;免疫调节:现代研究证实其能促进淋巴细胞活化,提升抗病能力;延年益寿:长期施灸可补益元气,延缓衰老,故有“长寿穴”之称。推荐人群:脾胃虚弱者、体寒易感冒者、中老年保健;慎用情况:皮肤破损、高热、阴虚火旺者忌灸。定位:外膝眼下3寸(四横指),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手法:艾条距皮肤3-5厘米回旋灸,每日1次,持续1-3月见效;辅助方法:按压或捶打足三里亦可刺激穴位,适合不便艾灸者。此谚语浓缩了中医“治未病”智慧,至今仍为日常保健的重要指导。更甚者日本人认为“不与不灸三里者同行”其对足三里灸的文化认同。
三、一幅艾灸的对联
艾灸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通过燃烧艾绒产生的热力和药效刺激穴位,达到温通经络、驱寒除湿、调节气血等作用。其核心功效包括改善局部循环、增强免疫力、缓解疼痛及调理亚健康状态,广泛用于慢性疾病和日常保健。其核心作用与功效:1、温经散寒,艾灸的热力可渗透肌肤,疏通经络中滞留的寒湿之气。适用于手脚冰凉、痛经、关节冷痛等因寒湿引起的症状,通过加速气血运行缓解不适。2、活血通络,艾灸能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帮助缓解肌肉僵硬、肩颈酸痛等问题。对慢性劳损或气血瘀滞导致的疼痛(如腰肌劳损)有改善作用。3、扶阳固脱,艾草属纯阳之性,艾灸可补充人体阳气,改善虚寒体质,缓解疲劳、腹泻、畏寒等阳虚症状,对大病初愈或体弱者的恢复有辅助效果。4、调节免疫,长期艾灸可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研究表明,艾烟中的挥发成分与温热刺激能激活免疫细胞,减少感冒频率,改善过敏、鼻炎等免疫相关疾病。5、防病保健,日常艾灸关元、足三里等穴位可调和脏腑功能,延缓衰老,对亚健康状态的失眠、消化不良、情绪焦虑等问题有调理作用。现代研究认为,艾灸通过“热刺激-穴位-神经体液调节”的联动机制发挥作用。艾草燃烧时释放的近红外线可穿透皮下组织,促进细胞代谢;其挥发油成分(如桉油精)具有抗菌、抗炎效果,与中医“以热引热”的理论相契合。
总之,为本次大会和所有人送去一副对联:上联:温经则健通络则康,下联:知艾者福善灸者寿。横批:颐养天年。浓缩了中医“治未病”的智慧——以艾灸温通之力调和阴阳,正是健康长寿的底层逻辑。
许建阳
于深圳会展中心
2025.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