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法方药(穴)术一线贯通再论

许建阳医生 发布于2025-06-24 15:42 阅读量669

本文由许建阳原创

理法方药(穴)术一线贯通再论

理参脉象辨浮沉,法似兵家虚实分。

方有奇正三百阵,术成刹那定乾坤。

                            ——许建阳题记  

中医学之精髓,在于诊疗全程诸要素之有机统一与动态贯通。此一线贯通之脉络,以“理”为根基,“法”为桥梁,“方”为舟楫,“药(穴)”为利器,“术”为心法,构建起生生不息的临床思维与实践体系。

‌一、理:万象之本,辨证之钥‌

理乃中医认知生命与疾病之根本框架。其以阴阳五行为哲学根基,将人体视为以五脏为核心的有机整体,经络为通路,气血为物质基础,脏腑功能既依存实体结构,更超越形态而具生理、自然、社会三重属性。健康状态即“阴平阳秘”,脏腑燮和、气血畅达、升降有序;疾病本质则为邪正相争致阴阳失衡,局部病象必是整体失调之反映。辨识疾病,必循“病因→病位→功能失常→病理变化”之逻辑链。而“辨证”尤为揭示疾病阶段本质之核心钥匙,“证”乃疾病当前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通过辨析病因、病性、病位与邪正关系,乃有脏腑、八纲、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诸法之别,皆以探求病机为旨归。此“理”不明,则诊疗如盲人摸象。

‌二、法:运筹之机,攻守之策‌

法乃基于“理”而生之战略战术体系,为理达于方药之桥梁。其层次分明:‌治疗法则,如扶正祛邪、调和阴阳、三因制宜,乃普适之战略方针。‌治疗原则,针对特定“病”或“证”之战术大纲。前者如感冒之“解表达邪”、胃痛之“理气和胃”;后者如“虚则补之”、“寒者热之”,体现“证同治亦同”之理,衍生“异病同治”、“同病异治”之奇观。程钟龄“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实为应对八类纲领性证候之原则。‌治疗方法,更为精细之术,含治本(解决主要矛盾,据证立法)与治标(缓解当前痛苦,如止咳、止痛)两端。治法之用,贵在知常达变,圆机活法。

‌三、方:合群之妙,协同之功‌

方乃治法的具象化与结构化表达,“方从法出”、“方随证设”。其精妙在于“合群”——通过君臣佐使守配伍,使诸药(穴)各司其职,协同增效,制约其偏,达“1+1>2”之效。犹如善治军者,知人善任,构建和谐团队以克敌制胜。历代医家所创十万余方剂,《中医方剂大辞典》所载,皆为理法指导下协同攻坚之宝贵结晶。用方之要,首在切合病机与治法,否则名方亦难奏效。

‌四、药(穴):纠偏之器,用兵之道‌

‌药‌:禀天地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之偏性,以纠正人体阴阳气血之偏颇(以偏纠偏)。药如兵卒,各有专长(性味归经功效),欲收佳效,必谙其个性,“用药如用兵”,配伍精当则增效减毒。然须警醒:脱离理法指导之“特效药”思维(如黄连止痢不顾寒热)易致偏弊。有效成分提取虽具价值,然中药复合作用之整体性不可替代。‌穴‌:乃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之特殊部位,亦具特定性味功效与调理趋向。针灸推拿中,配穴之理如同用药组方,亦讲求君臣佐使协同,乃外治之“药”,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药穴之理,法本相通。

‌五、术:践行之艺,调摄之智‌

“术”,即“数术”,溯本《内经》“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其涵义远超方术,实为理法在操作层面的智慧结晶。‌调摄之术,如《素问》所倡“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乃养护正气之基石;‌技法之术,包括针灸之补泻手法、推拿之刚柔力道、导引(如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之吐纳导引、按跷之术等,皆需遵循阴阳之理、气血之法,是理法在操作中的精妙运用;‌修养心性之术,调和情志、涵养精神,“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亦属“和于术数”之高层次体现。“术”乃衔接内在理法与外在干预之实践纽带与技艺精髓。

‌贯通之道,环环相扣,生生不息。理法方药(穴)术,五位一体,贯穿始终;‌理明则法立,深入把握病机(理),方能确立正确治则治法(法);‌法出则方成,据既定治法(法),才能精准组方选穴(方/穴);‌方(穴)显则药(术)施,依据方剂配穴思路(方/穴),遣使相应药物或运用技法(药/术);‌术精则效彰,高超的实践技艺(术),是确保理法方药(穴)精准落地的关键;‌实践反哺理论,临证效验,又不断检验、修正与丰富对“理”的认识。此过程非线性僵化,乃灵动圆融之整体。唯有坚持理法方药(穴)术一线贯通,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熔于一炉,方为中医学在传承中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之康庄大道。此一线所贯,乃中医生命之河不息奔涌之源。

许建阳

于朗麓书院

2025.6.23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