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入三分调胃气 痛消胀散一身轻——陷谷穴
跖间隐窍镇阳明,水肿肠鸣此穴灵。
针入三分调胃气,痛消胀散一身轻。
——许建阳题记
查阅了与陷谷相关的诗句,提示李氏朝鲜中期的一位文臣叫权涛,他有一首《暮宿陷谷村》的诗:“地名陷谷临长道,远客停骖薄暮时。饥蝎侵人乡梦断,残灯背壁晓星迟。芦梢露重全经雨,岳面岚生细抹眉。行向初平成一宿,故园归计日差池。”诗中“陷谷”“长道”以险峻地貌暗示行路艰难,“薄暮时”点明时间,渲染苍茫氛围。“饥蝎侵人”以毒虫意象强化客居不适,“残灯”“晓星”通过光影对比凸显长夜孤寂。湿润的自然风物,“芦梢露重”“岳面岚生”以动态笔法写雨后山岚,露水压弯芦梢的细节展现观察之微。“细抹眉”拟人化描写山雾缭绕之态。时空的交错感,尾联“初平成一宿”与“故园归计”形成空间跳跃,未至目的地却已思归,凸显心理矛盾。此诗近贾岛“落叶满长安”的苦吟风格,而“细抹眉”等句又带温庭筠纤秾笔致。末句“日差池”(出自《诗经·邶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以经典语汇收束,余韵悠长。这首诗描绘了羁旅客途的孤寂与思乡之情,通过细腻的意象群构建出苍茫萧瑟的意境。
一、陷谷穴定位功效
陷谷穴,别名陷骨,出《灵枢。本输》,属足阳明胃经,输(木)穴。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陷谷。陷,凹陷之处也。谷,山谷也。陷谷名意指本穴为胃经地部经水的聚集之处。本穴物质为冲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本穴位处肉之陷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故名陷谷。胃经俞穴。俞,输也。本穴物质为冲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和内庭穴传来的天部之气,天部之气是横向传于冲阳穴,地部经水则下传内庭穴,本穴有传输胃经气血的功能,故为胃经俞穴。本穴属木。属木,指穴内物质运行变化表现的五行属性。本穴的天部之气向胃经的上部传输,其运行方式为横向移动,表现出风木的运动特征,故本穴属木。陷谷定位: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第二、三跖骨间,第二跖趾关节近端凹陷中。局部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趾短伸肌、第二跖骨间隙。皮薄,由腓浅神经分布。皮下布有皮神经及足背静脉网。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天部风气。运行规律:经水循胃经下行内庭穴,风气循胃经上行。功能作用:输送胃经气血。主治腹痛胀满、肠鸣泄痢、面目浮肿、目赤痛、疝气、热病、足背肿痛等。操作方法为直刺或斜刺0.3—0.5寸。
二、陷谷配伍运用
陷谷穴的配伍作用机理主要基于其健脾利水、和胃行气、清热消肿的核心功能,通过与其他穴位协同调节相关经络气血,治疗水液代谢失常、胃肠功能紊乱及局部肿痛等病症。1、配伍列缺,治疗头面水肿。列缺属肺经络穴:肺主宣发肃降水液,与陷谷协同通调水道。“陷谷配列缺治面目痈肿”(《针灸资生经》)。2、 配伍内庭、太冲,治疗足背肿痛。内庭(胃经荥穴):清泻胃火,与陷谷协同疏通足部经络气血。太冲(肝经原穴):疏肝理气,化解局部气滞血瘀。三者合用“足跗肿:陷谷配内庭、太冲,有清热消肿、活血止痛之功清热消肿,活血止痛”(《针灸大成》)。3、配伍温溜、漏谷、复溜,治疗肠鸣腹痛。温溜(大肠经郄穴):调肠腑气机,止急性腹痛;漏谷、复溜(脾经穴):健脾渗湿,与陷谷共促水谷运化。“肠鸣而痛:陷谷、温溜、漏谷、复溜、阳纲”(《针灸资生经》)。4、配伍足三里、期门,理胃肠积滞。足三里(胃经合穴):增强健运脾胃之功;期门(肝经募穴):疏肝和胃,防木克土。“产后善噫:陷谷配期门”(《针灸甲乙经》)。
总之,陷谷穴其核心作用机理。其一是健脾利水,引浊下行。陷谷穴为胃经气血灌注之处,能调节脾胃运化水湿功能,促使水液代谢恢复正常。“本穴禀土中木运,燥中有温气,流通,利水湿,以利水消肿为主要功能”。其名“陷谷”即指经水聚集如谷,可将多余水湿下输排泄,故为水肿要穴。其二是疏调胃经,理气止痛。胃经循行过面部、胸腹及足背,陷谷为输穴,属木通肝气,可疏泄胃经壅滞。“理气止痛”(《针灸大成》),善治因气滞或食积导致的腹胀、肠鸣、胃肠痉挛。其三是清热消肿,通络散结。穴性偏凉,能清泻阳明郁热,“清热解表,和胃行水”,适用于热邪上攻之目赤肿痛、头面浮肿及足背红肿。
许建阳
于朗麓书院
2025.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