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仙家无觅处 ‌一茎甘淡养心脾——石斛

许建阳医生 发布于2025-06-15 10:15 阅读量418

本文由许建阳原创

‌莫道仙家无觅处 ‌一茎甘淡养心脾——石斛

‌幽兰附壁饮霞枝,‌夜露凝成九寸脂。‌

‌莫道仙家无觅处,‌一茎甘淡养心脾。

                            ——许建阳题记  

今天是父亲节,去年我写了一篇中药科普《白头翁》。中药中有许多象征父爱与文化寓意的,如‌香椿被喻为长寿之树,古人尊称父亲为“椿庭”,寓意父亲健康长寿。‌玫瑰花(黄玫瑰),父亲节起源故事中,玫瑰花被用于表达对父亲的敬意,代表沉稳与力量。‌附子名称源于“父子药”的谐音传说(道士师徒被误认为父子)寓意父子情深。另外,‌石斛兰被称为“父亲之花”,象征父亲的刚毅、威严与慈爱,黄色石斛兰是父亲节赠礼的经典选择。历代‌关于石斛的诗句有很多,其中宋代李弥逊《次韵明甫西园之什》:“莫作园上红,宁为径中绿。多花必早雕,依依不如竹。一枝寄他林,悠然傲华屋。填饥饭秋英,借健膏石斛。坐断百懒身,无心问难足”。诗中“不争”思想与深层生态学“生物圈平等主义”高度契合,生态意识,早于梭罗《瓦尔登湖》约千年。该诗构建完整宇宙观,其“宁绿勿红”的选择哲学,对当代社会焦虑症治愈具有启示价值。诗中植物意象的药用属性(秋英降火、石斛滋阴)与精神疗愈功能形成双重隐喻,堪称古典生态诗的典范。养生密码,“膏石斛”揭示唐代已掌握石斛多糖的提取技术,现代研究证实其可提升端粒酶活性23%。

一、石斛的性味归经

石斛,别名‌林兰、‌金钗石斛、‌千年润、千年竹、还魂草、‌紫喙仙株、‌霍山石斛(米斛、龙头凤尾草、皇帝草)、‌铁皮石斛(‌黑节草、云南铁皮)。为兰科植物金钗石斛、鼓槌石斛或流苏石斛的栽培品及其同属植物近似种的新鲜或干燥茎。石斛最早见于《山海经》(待定),目前主流学界仍以《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上品为公认最早记录源。此为现存最早的本草学专著,奠定了石斛的药用地位。其“仙草”文化地位则成型于唐代《道藏》。其核心产区主要分布于中国亚热带及热带地区。顶级道地产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霍山米斛(又称龙头凤尾草)古籍称“斛中黄金”。赤水金钗石斛,药用成分石斛碱含量高。核心优质产区:云南、浙江、四川和广西。特殊生态型产区:‌西藏墨脱、‌福建武夷山、‌海南白沙等。‌铁皮石斛‌最优产区为霍山(安徽)、雁荡山(浙江)及西双版纳(云南);‌金钗石斛‌以贵州赤水、广西靖西为道地。石斛味甘,性微寒。归胃、肾经。具有益胃生津,滋阴清热功效。主治热病津伤,口干烦渴,胃阴不足,食少干呕,病后虚热不退,阴虚火旺,骨蒸劳热,目暗不明,筋骨痿软。石斛性微寒,脾胃虚寒者慎用;过量服用可能引起惊厥。不同品种(如铁皮石斛、金钗石斛)成分含量及功效存在差异。根据现有研究,石斛主要化学成分有‌多糖类、‌生物碱、‌菲类和联苄类化合物、‌黄酮与酚类和‌氨基酸与微量元素等。具有‌调节胃肠功能、‌抗肿瘤活性、‌免疫调节与抗氧化、‌降血糖与护眼、‌抗炎与神经保护、黄酮类抑制炎症因子;生物碱镇静安神,改善焦虑及神经衰弱等药理作用。

二、石斛的配伍运用

石斛作为传统滋阴要药,其配伍作用机理涉及多靶点协同增效:1、配伍西洋参,石斛滋胃阴、清虚火,西洋参补气养阴,合用缓解阴虚火旺之口干失眠。石斛多糖增强免疫细胞活性,西洋参皂苷Rb1提升石斛碱吸收率,协同降低焦虑评分;西洋参调节中枢神经,石斛修复黏膜,共解熬夜后咽痛、肺热干咳。2、配伍麦冬、沙参,二者均归肺胃经,强化生津润燥作用,改善干咳少痰。麦冬皂苷与石斛多糖协同修复呼吸道黏膜。3、配伍黄芪,黄芪补脾肺之气,石斛滋胃肾之阴,符合“阴平阳秘”理论。石斛黏液质促进黄芪皂苷吸收,联用提升白细胞计数、免疫球蛋白IgA ,增强抗流感能力;4、配伍党参、白术,党参补中益气,石斛养阴和胃,改善脾胃虚弱型食欲不振。党参多糖与石斛多糖协同调节肠道蠕动。5、配伍枸杞,枸杞滋补肝肾,石斛滋养肝阴,联用提升雌激素水平。石斛碱改善视神经代谢,枸杞叶黄素抗氧化,共缓解眼干、视力模糊。6、配伍桑葚,桑葚花青素(抗氧化力为维E的50倍)与石斛多糖协同清除自由基,延缓细胞衰老;共补肝肾之阴,改善早白发、腰膝酸软。7、现代前沿配伍机制,‌调节肠道微生态,石斛多糖促进益生菌产短链脂肪酸,修复肠黏膜,通过“肠-胰轴”间接调节胰岛素分泌,辅助降糖;‌协同抗衰通路,石斛多糖联合亚精胺可协同激活脂质代谢(降低甘油三酯),延缓衰老。石斛配伍机理以“滋阴”为核心,通过活性成分(多糖、生物碱、皂苷)的生化协同,实现免疫调节、代谢平衡及器官保护,但需辩证搭配以避免寒凉伤胃。

总之,石斛的药用价值很高,被唐代《道藏》记载为“ 中华九大仙草”之首。石斛花姿优雅,花色鲜艳,气味芳香,被喻为“四大观赏花”之一。石斛花的花语丰富多样,包括慈爱、勇敢、欢迎、祝福、纯洁、吉祥、幸福等。

许建阳

于朗麓书斋

2025.6.15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