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敛金疮凝血处 千秋甘润药中仙——白芨

许建阳医生 发布于2025-06-14 11:59 阅读量371

本文由许建阳原创

苦敛金疮凝血处 千秋甘润药中仙——白芨

紫茎摇露缀春烟,玉爪盘根抱石眠。

苦敛金疮凝血处,千秋甘润药中仙。

                            ——许建阳题记  

清代医家黄凯钧有一首《夏日幽居》的小诗:白芨花残半夏生,经时不向市中行。一双啄木忽飞至,和我山房捣药声。以白芨花与半夏的物候交替为引,勾勒出山居生活的静谧与生机:“白芨花残半夏生”以两种中药(白芨、半夏)的盛衰暗喻季节流转,白芨凋谢象征春尽,半夏萌发点明夏至,呼应《礼记》中“半夏生”的物候记载。“经时不向市中行”通过“山房”与“市中”的疏离,强化隐逸主题,与陶渊明“心远地自偏”的意境相通。“啄木忽飞至”以鸟鸣打破寂静,与“捣药声”形成听觉呼应,类似黄庭坚药名诗中“闭门闻啄木”的灵动笔法。末句“和我”二字拟人化,将捣药声与鸟鸣共谱为山居协奏曲,凸显天人合一的闲适。“捣药声”暗含其悬壶济世之志。物候符号在中医文化中常被赋予医理内涵,形成独特的隐喻系统。该诗‌物候入诗验学识‌(医药知识转化文学意象),‌声色通感造境深‌(视听交互增强沉浸感),‌行止皆药蕴玄机‌(日常劳作暗含疗愈哲学)和‌一字生波结构巧‌(虚词实现情绪转捩)。这首诗描绘了白及花凋谢后,半夏生长的景象,表达了诗人远离尘嚣、专注于医学研究的心境。 

一、白芨的性味归经

白芨,别名白及、甘根、白根、连及草、白鸟儿头、地螺丝、千年棕、君求子、皲口药等。为兰科植物白及的干燥块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主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胃中邪气,贼风鬼击,痱缓不收。”李时珍曰:“其根白色,连及而生,故名白及”。连及草之名,当亦是言其根茎连着相及。《本草汇言》记载:“白及,敛气、渗痰、止血、消痈之药也。能坚敛肺藏,封填破损,痈肿可消,溃破可托,死肌可去,脓血可洁,有托旧生新之妙用也。”分布华东、中南、西南及甘肃、陕西等地。以贵州产量最大,质量最好。性味苦、甘、涩,微寒。归肺、肝、胃经。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功效。主治咯血,吐血,外伤出血,疮疡肿毒,皮肤皲裂。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现代研究白及主要化学成分包括粘液质、白及甘露聚糖、联苄类化合物和二氧菲类化合物‌。‌白及的药理作用主要包括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促进伤口愈合和抗胃溃疡‌。白及还具有延缓衰老、增稠、悬浮、保湿等特性,广泛应用于医药和化妆品行业中。

二、白芨的配伍运用

白及的配伍作用机理主要体现在止血增效、黏膜修复协同及抗炎抗菌协同三个方面,其核心在于通过药性互补实现多靶点调控:1、止血增效机制,‌物理-生化协同止血。白及含葡甘聚糖遇水膨胀20倍形成物理隔离膜,封闭创面;如配伍三七时,后者皂苷激活血小板聚集及凝血因子,双重作用使兔动脉模型止血时间缩短78%(三七激活凝血路径,白及物理封闭)。‌配伍仙鹤草‌:仙鹤草收敛特性与白及胶质结合,加速保护膜形成,缩短凝血时间(收敛与物理封堵协同)。2、黏膜修复协同作用,‌细胞再生与屏障强化。白及激活胶原合成基因,如配伍海螵蛸(乌贼骨)时,后者甲壳素刺激表皮生长因子,使胃溃疡大鼠再生黏膜面积扩大2.3倍。‌配伍甘草与延胡索‌:甘草抗炎护膜,延胡索缓解平滑肌痉挛,三者协同加速胃黏膜修复(抗炎+解痉+生肌)。3、抗炎与菌毒并治,‌抗炎通路调控。如配伍大黄时,大黄蒽醌抑制幽门螺杆菌,两者体现“通因通用”(抗炎抑菌协同)。‌配伍石膏或浙贝母‌:石膏清热增强白及消肿生肌效力,浙贝母化痰抑制病菌,共治热毒疮疡或肺热咯血(清热+抑菌+修复)。4、配伍禁忌,白及反乌头类药物(如附子、川乌),合用可能增毒或减效,临床需规避。综上,白及配伍的精髓在于‌“敛而不滞,活而不伤”‌:其胶质收敛性与活血药(如三七)配伍防留瘀,与清热药(如大黄)配伍防寒凝,形成动态平衡的协同网络。

总之,白芨,一种具有止血疗伤功效的植物,常被视为“医治创伤”的象征。它的药用价值不仅限于治疗外伤,还广泛应用于内伤的治疗。白芨的这种特性使其在传统医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象征着治愈与希望。白芨的花语:医治创伤、清纯与宁静、纯洁无瑕、坚韧不拔。

许建阳

于朗麓书斋

2025.6.14.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