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经渠穴

许建阳医生 发布于2025-04-02 14:16 阅读量269

本文由许建阳原创

为有源头活水来——经渠穴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宋) 

‌“半亩方塘”与“鉴”,“方塘”象征人的思想或学问体系,“鉴”(镜子)突出其澄澈明净,暗含儒家“明心见性”的修养追求。以“天光云影共徘徊”描绘池水映照万象的动态,隐喻知识积累中思辨的流动性与开放性。‌“源头活水”的哲理升华,“活水”比喻持续更新的知识或思想资源,保持精神活力。‌寓理于景,理趣交融。达到“诗中有理,理中有境”的效果。“徘徊”“清如许”等词既描摹自然之景,又暗含思辨的动态过程,实现诗意与哲思的双重张力。‌语言凝练,结构精巧。四句诗中,前两句设境,后两句释理,形成“景—问—答”的逻辑闭环,层次分明。“鉴”“渠”等词精准凝练,兼具画面感与隐喻性,如“鉴”既指池塘如镜,亦暗示读书可照见本心。‌与道家“水哲学”的对话。《道德经》以“上善若水”赞水之柔,朱熹则强调水的“更新”之力,二者互补:道家重水的自然无为,儒家重水的进取不息。‌与禅宗“镜喻”的比较。禅宗以“明镜台”喻心性本净,需勤拂拭(如神秀诗),朱熹则以“鉴”喻学问,需“活水”涤荡,二者均强调动态修为,但朱熹更重外部知识的注入。朱熹的《观书有感》以寥寥28字,将理学思想、治学之道、生命哲学熔于一炉,通过“方塘—活水”的意象,构建了一个跨越时空的隐喻系统。诗中未直接提及“读书”,却以“观书有感”为题,引导读者自行关联“方塘”与“读书”,这种留白使诗意更具开放性与启发性。

一、经渠的定位功效

经渠,属于手太阴肺经之经穴,出自《灵枢·本输》。经渠穴名解,1、经渠。经,经过、路径也。渠,水流之道路也。穴名之意指本穴为肺经经水流经的渠道。本穴位置因处列缺穴之下部,列缺穴溢流溃缺之水在此处又回流肺经,故名。2、肺经经。经,动而不居也。因肺经的经水由本穴经过,动而不居,故为经穴。3、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列缺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为血、性温热,在本穴流行时的变化是蒸发散热,为生气之穴,故其属金。位于桡骨茎突内侧,腕横纹上1寸,桡动脉桡侧凹陷中。主治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扁桃体炎,发热,胸痛等呼吸系统疾患以及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功能作用:宣肺理气,清肺降逆,疏风解表。“经主喘咳寒热”,故经渠具有疏风解表、宣肺理气、清肺降逆之功,可用于治疗宣降失常所致的发热恶寒,咳嗽气喘,胸闷胸痛,及肺热上壅咽喉的肿痛;因经渠位于腕关节处,故有舒筋利节的近治作用。主治病证:咳嗽气喘、胸闷胸痛、咽喉肿痛;手腕痛、掌中热;落枕。在气不太顺或者气接不上来时,可用中指指腹揉经渠4—5分钟,有降逆平喘的作用,能使呼吸轻松顺畅。避开桡动脉,直刺0.1—0.3寸,局部酸胀;针刺时应避开桡动脉进针。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因此穴靠近桡动脉,不宜瘢痕灸。按摩手法。按法、点法、揉法、按揉法、点揉法、点按法、掐法、拇指弹拨法等。 

二、经渠的配伍应用

临床上经渠穴常见配伍:‌1、配伍天府,治疗肺气壅盛导致的暴喘、胸痛。 (《针灸甲乙经》‌:胸中膨膨然,甚则交两手而瞀,暴痹喘逆,刺经渠及天府。)2、配伍曲池、合谷以清热宣肺,治疗‌热病喘逆。(《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经渠主热病喘逆。)3、配伍肺俞、膻中,治疗‌胸满咳逆,增强降逆平喘之效。(《针灸资生经》经渠主胸满,咳逆上气,喘不得息。)4、配伍列缺、太渊,调理肺经气血,治疗腕臂疼痛。(《灵枢·本输》经渠为手太阴肺经“经穴”,主“行气通络”)。5、配中脘、足三里调和脾胃,治疗‌胸背痛及心痛伴腹胀,(《外台秘要方》疟寒热;胸背痛,腹中膨膨然;心痛欲呕。)6、其他经典配伍:‌咽喉肿痛,经渠配少商、尺泽,清肺利咽。‌咳嗽痰多,经渠配肺俞、膻中,化痰止咳。‌胸胁胀满,经渠配丘墟,宽胸利气,治胸背痛。

总之,经渠系肺经经水流经的渠道。其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和天部之气,地部经水性温热,天部之气性凉湿。本穴的地部经水一方面循肺经流向太渊穴,一方面又不断气化上行天部。以气化水湿的形式将肺经气血的热能传输天部。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许建阳

于朗麓书院

2025.4.2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