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世间情是何物——太渊穴
问情何物撼苍穹,脉会太渊气贯虹。
汾水衔碑凝血泪,一针洞彻死生同。
——许建阳题记
雁丘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汾河著名古迹,雁丘,金代元好问葬雁之处。雁丘石背刻《雁丘词》。金章宗泰和五年,16岁的元好问赴并州应试途中,遇捕雁者讲述双雁殉情故事,遂买雁合葬汾水之畔,并作《雁丘词》以悼。开篇“问世间,情是何物”如天外惊雷,灵魂叩问体。“千山暮雪”以绵延山脉的冷色调强化孤独感(视觉);“山鬼暗啼风雨”构建幽冥世界的悲怆和声(听觉);“老翅几回寒暑”将时间流逝具象为羽翼触感(触觉)。将视觉(山)、听觉(啼)、触觉(雨)熔铸为超现实意境。《雁丘词》以少年赤子之心叩问情感本质,其跨物种的生命共情、哲学追问与艺术创新,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中不朽的情感丰碑。从量子纠缠的隐喻到生态伦理的启示,八百年后仍在不同维度激荡回响。汾河畔“雁丘”双雁殉情之地,太渊穴所在的手太阴肺经与“气”相关,暗合诗词中对生命与情感的深刻追问。提起太渊穴,其实大家并不陌生,此处正为中医切脉所按之处。
一、太渊的定位功效
太渊,出自《灵枢·本输》。别名鬼心、太泉、大泉、天泉、大渊。太,大也。渊,深也。穴为肺经原穴,八会之一脉会。言其脉气所大会,博大而深,故名太渊。属手太阴肺经。位于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解剖结构,桡侧腕屈肌腱的外侧,拇长展肌腱内侧。有桡动、静脉。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具有理血通脉,宣肺平喘,清泄胃热功能。主治咳嗽、气喘、无脉症、腕臂痛。操作,仰掌,当掌后第一横纹上,用手摸有脉搏跳动处是穴。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3~5分钟。现代常用于治疗肺气肿、支气管炎、百日咳、流行性感冒、哮喘、肺结核、咳血、肋间神经痛、结膜炎、角膜炎、失眠、聋哑、经闭、无脉症、桡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及膈肌痉挛等。现代研究,太渊为八会穴之一的脉会,对血液运行失常及出血等疾患有较好的疗效。临床观察,针刺太渊穴对咯血及脑出血,均有显著效应。对于血压的调整也有较好作用,临床观察表明,针刺太渊穴,对三期高血压有降压作用。太渊又是肺经的腧穴(原穴),对肺功能有明显的调整作用,有人利用流速仪和气流阻断分测定太渊、肺俞等穴,实验前后气道阻力的结果显示,吸气和呼气阶段气道阻力的增高都有下降,尤其呼气时下降更为明显,说明可改善肺通气量的作用,使肺呼吸机能加强。
二、太渊的配伍运用
临床上太渊穴的常见配伍:1、配伍尺泽、鱼际、肺俞。太渊为肺经原穴,输土生肺金,可补益肺气;尺泽为肺经合穴,清泻肺热;鱼际为荥穴,清肺利咽。三者协同增强宣肺降逆、止咳平喘之效,适用于肺气壅滞型咳喘。《玉龙赋》载“咳嗽风痰,太渊、列缺宜刺”,强调其祛痰平喘作用。2、配伍列缺、孔最。列缺为肺经络穴,通调任脉与肺经表里;孔最为肺经郄穴,专治急性咳喘。三穴合用可疏风散寒、宣通肺卫,主治外感风寒导致的胸背痛及咳嗽。《针灸甲乙经》记载太渊主“咳逆,烦闷不得卧,胸中满,喘不得息,背痛”。3、配伍内关、三阴交、人迎。太渊为脉会,可调畅全身气血;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宽胸理气;三阴交补益肝脾肾三阴。三穴协同通阳复脉,主治无脉症及心悸。《医宗金鉴》称太渊“通调血脉”,《大成》载其配内关治“缺盆肿”。4、配伍大陵、足三里。太渊属土,通调肺胃气机;大陵为心包经原穴,清心火止呕;足三里健运脾胃。合治胃气上逆之呕吐。5、配伍神门、太冲。太渊补肺气以生心血,神门为心经原穴,宁心安神;太冲疏肝解郁。三穴共奏调和气血、镇静安神之效,主治失眠、烦闷。《备急千金要方》载太渊主“唾血振寒嗌干”,配神门治“心烦不寐”。太渊配伍原则。实证配伍:多选泻热穴(如少商、鱼际)协同清肺利咽。虚证配伍:常配健脾穴(如三阴交、足三里)培土生金。《针灸穴名解》强调太渊“清凉退热”特性,故多用于郁热证。
古代医者认为:肺朝百脉,脉汇太渊,肺主气,司呼吸,气为血帅。本穴开于寅,得气最先。其意为肺主一身之气,具有主持调节全身各脏腑、经络之气的作用。肺气不足,呼吸就会变得微弱,就会上气不接下气。而太渊穴正是整个肺经上的一扇大门,以适当之法刺激一下太渊穴,这样充盈的肺气便可源源不断地抵达全身各处,呼吸自然也就顺畅了。这正是:一身之气肺所主,调节周身诸脏腑。运动过量喘吁吁,肺气不足汗楚楚。太阴肺经有穴门,太渊大开气相补。切按敷贴喘平复,愿君赛场势如虎。
许建阳
于朗麓书院
2025.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