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化橘红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苏轼(宋)
《赠刘景文》是苏轼赠予友人刘季孙的劝勉之作,诗中选取“荷尽”“菊残”描绘秋末冬初的萧瑟之景:荷叶枯败凋零,菊花虽残却枝干挺拔。这些意象既点明时节,又通过“擎雨盖”“傲霜枝”的细节强化画面感。“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反差,突出菊花凌霜不屈的生命力,后两句笔锋突转,以“橙黄橘绿”的丰收之景打破前文的衰颓氛围,揭示“冬日胜春朝”的哲理。全诗突破传统悲秋主题,在萧瑟中提炼生机,体现苏轼豁达的人生观。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四句诗中完成“景-情-理”三层递进,达到“句绝而意不绝”的效果。
一、化橘红性味归经
化橘红,别称毛橘红、化皮、化州橘红、化州陈皮、柚皮橘红、光七爪、光五爪。为芸香科柑橘属乔木植物化州柚的未成熟(25天小胎果)或近成熟的干燥外层果皮。化橘红为广东道地药材“十大广药”之一,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2年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被列入《美国药典》,成为中医药国际化代表之一。化橘红果被柔毛,果皮比柚的其他品种厚,果肉浅黄白色,味酸带苦,不堪生食,橘红的果皮是传统中药,以化州产的著称,化州橘红因而得名,主要产地含大量礞矿石。化州种植化橘红的历史最早要追溯到16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化橘红的药用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南朝,但其系统性应用始于北宋时期。明代《高州府志物产》及《本草拾遗》明确记载其“化痰止咳”功效,成为治疗风寒咳嗽、食积伤酒的常用药。明清时期化橘红被列为宫廷贡品,自古以来就有“南方人参”之称和“一片值一金”的说法。化橘红味辛、苦,性温。归肺、脾经。具有理气宽中,燥湿化痰功效。主治咳嗽痰多,食积伤酒,呕恶痞闷。气虚及阴虚有燥痰者不宜服。现代医学证明,化橘红主要成份“二氢黄酮”与“柚皮苷”含量极高,而且还含“类素互呔”等有效成分,不仅止咳化痰的功效神奇,更为可贵的是对人体心脑血管健康、美容、解毒的功能神奇突显,保健医疗效果独佳。
二、橘红化橘红区别
1、性状和有效成份。橘红:形状呈不规则长条或不整齐薄片状,表面黄棕或橙红色,有光泽,密布油点,气味芳香,味微苦而后觉麻舌。主要有效成份含橙皮甙。化橘红:形状多呈对折的五角、六角或七角星形,外皮黄或黄绿色,密布毛茸,有皱纹及小凹点,气微香,味道苦。主要含柚皮甙。2、功能。两者味皆苦、辛,性温。但橘红理气宽中,燥湿化痰,用于缓解咳嗽痰多及食积不化等症而无热象者;化橘红化痰理气,健脾消食,用于缓解胸中痰滞,咳嗽气喘等症。3、产地环境。化橘红具有的品质特色取决于化州市内特定的土壤条件和气候环境。该市东北有云开山脉作屏障,西有天堂嶂以挡烈金之气,南面相临南海,中有滔滔罗江贯穿南北,有效地调节着全市的气候。化州市种植化橘红的土壤属偏酸性赤红土壤,富含礞脱石、Mn、Mg、Fe、Ti等微量元素。对化橘红的品质特色,前人也认为除了它本身的药物成分和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外,更主要是化州市部分地区的土质所致,故州志记载:“化州城内宝山及署内有礞石土质”“礞石能化痰,橘红得礞石之气,故化痰力更胜。”因此,化橘红的品质,功效都强于异地产的任何橘红。
三、化橘红配伍运用
临床上化橘红常见配伍:1、配伍生姜、半夏,生姜辛温发散,助化橘红驱散肺寒;半夏燥湿化痰,与之协同增强温化寒痰之力。2、配伍罗汉果、川贝母,罗汉果甘凉润肺,可制约化橘红温燥之性;川贝母清热化痰,与之互补治疗痰热咳嗽。3、配伍白术、茯苓,白术健脾益气,茯苓利水渗湿,二者与化橘红配伍形成“健脾化痰”组合,从源头减少痰湿生成。4、配伍厚朴、枳壳,厚朴行气消积,枳壳宽中下气,与化橘红配伍可增强行气导滞作用。5、配伍禁忌与注意事项。慎用人群:阴虚燥咳、气虚久嗽者忌单用化橘红,需配伍滋阴药(如麦冬)或益气药(如党参)以制其温燥。药性冲突:避免与苦寒清热药(如黄连)大量同用,以防抵消其温化痰湿之效。剂量控制:化橘红辛散力强,单次用量宜为3-6克,过量易耗气伤津,引发腹痛、口干等。化橘红的配伍机理以“理气化痰”为核心,通过性味互补、功效协同实现精准调治:协同增效,如温药(生姜)增强散寒化痰,健脾药(白术)减少痰湿生成。互补制约,如润燥药(罗汉果)中和温燥,滋阴药(麦冬)防止伤津。临床需根据痰湿性质(寒、热、燥)及病位(肺、脾、胃)灵活配伍,兼顾标本同治。
化橘红象征着温暖、治愈和坚韧,对健康和生命的关怀与呵护。
许建阳
于朗麓书斋
2025.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