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大沙河西丽水库源头考
羊台山下水云环,
麻磡泉源汇此渊。
围屋苔痕藏古韵,
一湖碧色润南天。
——许建阳题记
今天下午,由塘朗村杰辉(塘朗村负责文物)带我到西丽水库参观考察,专门请西丽水库的张总介绍。大沙河的源头是鲤鱼墩,一支流入长岭陂水库,另一支注入西丽水库。西丽水库是大沙河的上游,它是如何流入西丽水库的?又从什么地方与大沙河联通的?这就是此次考察西丽水库的缘由。
一、西丽水库的概述
西丽水库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西北部,地处大沙河上游,羊台山西南麓的山谷地带。其周边地形以丘陵、台地为主,麻磡村所在的羊台山区域为水库主要源头所在地。主源头:麻磡河。西丽水库的源头水系以麻磡河为核心,该河流发源于羊台山西南面的麻磡村,流经村中部后汇入水库。麻磡河水质直接影响水库的水源安全,因此麻磡村所在的区域被划为水源保护区。其他支流,除麻磡河外,西丽水库还接纳以下支流:大磡河,发源于大磡村,与麻磡河共同构成水库上游主要来水。白芒河,源自白芒村,历史上与麻磡河、大磡河共同形成天然“水潭”,后经人工拦截形成水库。水库自1960年建成后,从农业灌溉逐步转为城市供水,源头水系治理成为保障深圳饮用水安全的关键环节。源头水系属于大沙河流域的一部分,最终通过大沙河注入深圳湾。
二、西丽的“水源三村”
水源三村指深圳市南山区西丽街道下辖的白芒(含牛成村)、麻磡、大磡三个原农村社区,位于西丽水库北侧、阳台山脚下。其大部分区域位于深圳基本生态控制线和水源保护区内,是深圳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村落因贡献主要水源被称为“水源三村”。水库建成初期主要用于灌溉南头、西乡等地的农田。后转型为饮用水源地,纳入深圳市城市供水体系。近几年,通过“铁桶式”水源保护工程,提升防洪与生态调蓄能力,保障2000万人口供水安全。水源三村地处大沙河创新走廊北端,北接石岩、光明,南联留仙洞总部基地和深圳湾高新区,是深圳高科技产业带的关键节点。未来将通过生态保护与土地改革,推动北部片区融入深圳“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三、西丽湖与大沙河
西丽水库位于大沙河上游流域,其源头支流麻磡河、大磡河、白芒河等均属于大沙河水系的分支。这些支流在羊台山前交汇形成冲积带,1960年修建水库后,原自然河道被拦截形成库区,但水库仍通过保留的河道与下游大沙河主河道保持连通。人工排水工程,雨水引流隧洞。2021年建成的白芒河流域水环境治理工程中,一条全长3.38公里、内径6米的排水隧洞贯通,将西丽水库上游的雨水改道,沿沙河西路穿过九祥岭湿地公园,最终排入大沙河主河道。路径:上游明渠段→隧洞→九祥岭湿地→大沙河下游。大沙河主河道自北向南注入深圳湾,其上游支流长岭皮河、麻磡河等与西丽水库库区相连,形成“水库—支流—主河道”的完整水循环系统。环西丽湖绿道等生态工程进一步强化了水库与大沙河生态长廊的连通性。
四、水源三村的古迹
客家文化遗存,三村所在的西丽街道历史上属清代新安县典史管辖,区域内保留部分客家文化痕迹。例如,深圳其他区域的客家围屋(如龙岗鹤湖新居、坑梓新乔世居)展现了客家建筑的典型特征,虽未直接提及水源三村内的具体围屋,但可推测其村落可能留存客家宗祠或传统民居风貌。生态景观与传统技艺,白芒拓印:环西丽湖绿道(碧道)的“一环九景”中,“白芒拓印”以当地文化符号为灵感,可能隐含传统技艺或历史印记。蚯之丘,西丽水库附近的生态园区内设有“蚯之丘”艺术装置,模拟巨型蚯蚓洞穴,虽为现代设计,但融合了自然与人文的互动理念。因长期受水源保护限制,三村部分区域仍保留原农村社区的低密度建筑形态,传统村落格局与西丽水库、阳台山等自然景观形成“山-水-村”融合的独特历史风貌。
许建阳
于朗麓书院
2025.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