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绿去垢须青荚 自爱苍鳞百岁根

许建阳医生 发布于2025-03-02 10:01 阅读量327

本文由许建阳原创

不绿去垢须青荚 自爱苍鳞百岁根

畿县尘埃不可论,故山乔木尚能存。

不绿去垢须青荚,自爱苍鳞百岁根。

                                ——张耒(宋)

张耒的《东斋杂咏(皂荚)》这首诗以平凡物象承载深沉哲思,通过尘世与故土、外在与本质的对比,展现了张耒淡泊名利、返璞归真的精神境界。首句“畿县尘埃不可论”暗指京城的喧嚣与世俗烦扰,以“尘埃”象征名利场的污浊与浮躁。次句“故山乔木尚能存”则转向故乡的皂荚树,以“乔木”的苍劲挺拔象征故土的纯净与永恒。第三句“不绿去垢须青荚”表面写皂荚的实用价值(洗涤去污),实则隐喻诗人不慕世俗功利的超然态度。“青荚”象征短暂的外在功用,而末句“自爱苍鳞百岁根”则强调皂荚树深埋地下的老根,象征生命本真的坚守与精神根基的稳固。全诗语言平实却富含张力,如“不可论”“尚能存”的否定与肯定句式对比,强化了情感张力。后两句通过“不绿”与“自爱”的转折,将物象升华为哲理,凸显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洞察。张耒,字文潜,号柯山,安徽亳州人。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中,辞世最晚而受唐音影响最深的人。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苏轼曾评价他的文章有“一唱三叹之声”,黄庭坚则称其“笔端可以挥万牛”。皂荚不仅有洗涤去污的实用价值,而且具有祛痰通窍、通便解毒的药用价值。‌

一、皂荚的性味归经

皂荚,别名鸡栖子、皂角、悬刀、乌犀等。为豆科植物皂荚的果实或不育果实。前者称皂荚,后者称猪牙皂。分布于我国大部等地。皂荚的最早记载见于《神农本草经》:“皂荚,味辛温,生川谷,味辛咸温。主风痹,死肌,邪气,风头、泪出,下水,利九窍,杀鬼精物”。李时珍云:“荚之树皂,故名”其《本草纲目》记载具有消肿托毒,排脓,杀虫等功效。皂荚在现存文献中最早见于在道教仙传书籍中常有关于皂荚的描述。皂荚全身无论果实、种子、叶还是根和皮,都有着很高的药用价值。 皂荚味辛、咸,性温。归肺、肝、胃、大肠经。具有祛痰止咳,开窍通闭,杀虫散结功效。主治痰咳喘满,中风口噤,痰涎壅盛,神昏不语,癫痫,喉痹,二便不通,痈肿疥癣。体弱、吐血及孕妇忌服。阴虚痰盛,热极生风者禁用。现代研究表明:皂荚含多种皂苷,种子含脂肪油等成分。皂苷能使呼吸道分泌增加产生祛痰作用;刺激胃肠黏膜产生腹泻,腐蚀胃黏膜产生吸收中毒;对某些革兰氏阴性肠内致病菌及某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皂荚中所含有的皂苷素是三萜烯类和低聚糖,有消炎、抗溃疡、抗病变效果,还有抗癌和提高艾滋病免疫力等功效。

二、皂荚的配伍运用

临床上皂荚的常用配伍:1、配伍苦参,皂荚辛温涤痰,苦参苦寒燥湿,两者寒温相制,共奏清热燥湿、消痈排脓之效。皂荚通过辛散作用疏通壅滞,苦参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协同改善湿热火毒所致的疮疡肿痛。2、配伍穿山甲,皂荚辛散温通,软化胶结之痰;穿山甲咸寒通经,活血散结。两者配伍增强穿透力,促进痈疽脓毒外泄,加速病灶消散。3、配伍蚕砂,蚕砂祛风除湿,活血定痛,和胃化浊,升清防腐;皂荚降浊润燥,润肠通便,祛风消肿。蚕砂以升清为主,皂荚以降浊为要。二药伍用,一升一降,升降和协,升清降浊,消胀软便甚妙。4、配伍菖蒲,皂荚辛散走窜,外用有通关开窍之能,内服有强烈祛痰作用;菖蒲芳香开窍,化痰开壅。二药配用,开窍通关,二药研末,吹鼻取嚏,以促苏醒。5、配伍细辛,皂荚辛散走窜,善化胶粘之痰,开风痰之闭塞;细辛辛香宣散,善开结气,宣郁滞,力气开窍。二药合用,具宣肺气、化痰涎、开清窍之功。总之,皂荚的配伍核心在于“辛开咸软”特性,通过不同药物的协同或制衡,实现涤痰、通窍、通便等功效。

皂荚,外黑内白,寓意“明辨是非、爱憎分明、刚正不阿”。它的坚韧不拔、顽强生命力和希望的寓意,以及勇敢和坚强的象征意义,道教的养生、成仙与济世传统都与皂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皂荚也作为男婚女嫁的吉祥物,预示着多子多孙!‌皂荚的花语:留住美好的回忆‌。

许建阳

于朗麓书斋

2025.3.2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