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通天地 阴阳化太和

许建阳医生 发布于2025-02-28 12:02 阅读量477

本文由许建阳原创

经络通天地 阴阳化太和

——针灸特定穴漫谈

针砭时弊疾,灸艾疗沉疴。

经络通天地,阴阳化太和。

              ——王冰(唐)

唐代医家王冰的《针艾》诗,简洁明了地表达了针灸的作用,并通过针砭和灸艾治疗疾病,疏通经络,调和阴阳,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该诗从‌医学、‌社会和‌哲学三个维度表示天人相应的规律。表现手法采用‌双关语运用,“经络”既指人体气血通道,又暗喻社会运行机制;“阴阳化太和”既体现中医平衡理论,也指向社会治理的理想状态。‌时空对照通过“天地”的空间维度与“疗沉疴”的时间维度,构建中医诊疗的时空体系,映射社会变革需要遵循客观规律。王冰,号启玄子,里居籍贯不详,唐宝应中为太仆令,故称为王太仆。潜心研究《素问》,后人的《素问》研究多是在王冰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特定穴是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以特定称号概括的腧穴。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分成“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

一、五输穴

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五个重要经穴,分别名为井(木)、荥(火)、输(土)、经(金)、合(水),合称“五输”。有关记载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五输穴是常用要穴,为古今医家所重视。如《难经·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耳泄”的具体应用。另外,《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还有根据季节因时而刺的记载,如《难经·七十四难》:“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五输穴又配属五行,《灵枢·本枢》指出阴经的井穴属木,阳经的井穴属金。《难经·六十四难》补全了阴阳各经脉五输穴的五行属性,即“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均依五行相生规律而来。同时,又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关系,将阴井乙木与阳井庚金配合起来,成为子午流注针法按时取穴及合日互用开穴规律的理论基础。

二、原穴

原,含本原、真元之义。原气来源于脐下肾间,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原气通过三焦输布于全身脏腑、十二经脉,其在四肢部驻留的部位就是原穴。“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重要经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又名“十二原”。原穴在临床上,可以治疗各自所属脏、腑病变,也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测脏腑功能的盛衰。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三、络穴

络脉在由经脉别出的部位各有一个腧穴,称为络穴。它具有联络表里两经的作用。络穴名称首载于《灵枢·经脉》篇。十二经的络穴皆位于肘膝关节以下,加上任脉之络穴鸠尾散于腹,督脉之络穴长强散于头上,脾之大络大包穴布于胸胁,共有十五穴,故称为“十五络穴”。络穴各主治其络脉的病证,如手少阴心经别络,实则胸中支满,虚则不能言语,皆可取其络穴通里来治疗。余皆仿此。络穴又能沟通表里二经,故有“一络通二经”之说。因此,络穴不仅能够治本经病,也能治其相表里之经的病证。络穴在临床上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相表里经的原穴配合使用,即谓之“原络配穴”。《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故又有“十六络”之说。

四、郄穴

郄穴,“郄”有空隙之意,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十二经各有一个郄穴,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也各有一个郄穴,一共16个郄穴。除足阳明胃经的梁丘外,都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临床上郄穴多用于治疗急性病。郄穴是各经经气所深聚的地方,大多分布在四肢肘膝以下。十二经脉各有一个郄穴,阴阳跷脉及阴阳维脉也各有一个郄穴,合而为十六郄穴。郄穴的名称和位置,首载于《甲乙》。临床上郄穴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如孔最治咳血,中都治崩漏等。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颈项痛取外丘,胃脘疼痛取梁丘等。此外,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又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可作协助诊断之用。

五、背俞穴

背俞穴是指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属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背俞穴,首见于《灵枢·背腧》篇,载有五脏背俞穴名称和位置。背俞穴全部分布于背部足太阳经第一侧线上,即后正中线(督脉)旁开1.5寸处。背俞穴与相应脏腑位置的高低基本一致。分别冠以脏腑之名,共十二穴。《素问·气府论》提出“六府之俞各穴”,但未列出穴名。《脉经》才明确了肺俞、肾俞、肝俞、心俞、脾俞、大肠俞、膀胱俞、胆俞、小肠俞、胃俞等十个背俞穴的名称和位置。此后《甲乙》又补充了三焦俞,《千金方》又补充了厥阴俞而完备。《素问·长刺节论》说:“迫藏刺背,背背俞也”,《难经·六十七难》说:“阴病行阳,……俞在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病治阳”等,均说明背俞穴可治疗五藏病证。背俞穴不但可以治疗与其相应的脏腑病证,也可以治疗与脏腑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病证。

六、募穴

脏腑经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六脏六腑共有十二募穴。募穴之分布,有在本经者,有在他经者;有呈双穴者,有为单穴者。募穴始见于《素问·奇病论》:“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难经·六十七难》有“五藏募在阴而俞在阳”的记载,但无具体穴名。至《脉经》才明确了期门、日月、巨阙、关元、章门、太仓(中脘)、中府、天枢、京门、中极等十个募穴的名称和位置。《甲乙》又补充了三焦募石门,后人又补充了心包募膻中,始臻完备。《难经·六十七难》说:“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病治阴”,说明六腑病证多取募穴治疗。说明脏腑之气与俞募穴是相互贯通的,募穴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与背俞穴配合使用,即谓之“俞募配穴”。同时俞募二穴也可相互诊察病证,作为协助诊断的一种方法。所谓“审募而察俞,察俞而诊募”。

七、八会穴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八会穴首载于《难经·四十五难》:“腑会太仓(中脘),脏会季胁(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鬲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膻中)也”。在治疗方面,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相关的八会穴来治疗。另外,《难经·四十五难》又说:“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八会穴还能治某些热病。

八、八脉交会穴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八个腧穴,称为八脉交会穴。均分布在肘膝以下。八脉交会穴是金元时代窦汉卿得于山人宋子华之手,故又称“窦氏八会”。由于奇经与正经的经气以八穴相会通,所以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八脉交会八穴,临床上常采用上下相应的配穴法,如公孙配内关治疗胃、心、胸部病症和疟疾,后溪配申脉治内眼角、耳、项、肩胛部位病及发热恶寒等表证,外关配足临泣治疗外眼角、耳、颊、颈、肩部病及寒热往来证,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肺病和阴虚内热等。八脏交会穴在临床上应用甚为广泛,李梴《医学入门》:“八法者,奇经八穴为要,乃十二经之大会也”,又说:“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说明八穴之精义所在,它是特定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下合穴

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根据《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合治内府”的理论而提出来的。即指“胃合于三里,大肠合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因大肠、小肠、三焦三经在上肢原有合穴,而以上六穴都在下肢,为了区别,故以下合穴命名。其理论根据首见于《灵枢·本输》“六腑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因“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所以,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在胃经上;《针灸甲乙经》指出:“委阳,三焦下辅俞也,……此足太阳之别络也”。膀胱主藏津液,三焦主水液代谢,故三焦与膀胱关系密切,因此,三焦的下合穴在膀胱经上;胃、胆、膀胱三经的合穴,本在下肢,因此,以上六穴称为六腑下合穴。下合穴是治疗六腑病证的主要穴位,《素问·咳论》说:“治府者治其合”。

十、交会穴

交会穴是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合的腧穴。其中主要的一经即腧穴所归属的一经称为本经,相交会的经称为他经。交会穴的记载,始见于《针灸甲乙经》。交会穴,一般阳经与阳经相交,阴经与阴经相交。经脉之间的交叉会合,可使脉气互通,故交叉穴的治疗作用较广,为临床所常选用。交会穴的分布多在头面、躯干部位。交会穴的特点就是不但能治本经的疾病,还能兼治所交会经脉的疾病。

现代针灸学为什么重视特定穴的原因?从多学科交叉视角观察,其‌核心原因如下:‌神经调控网络的关键节点;‌分子信号传导的靶向性;‌系统医学的多维整合;‌精准医学的客观量化;‌非侵入性技术的突破;‌经济性与安全性优势。现代针灸学通过解码特定穴的‌“神经-分子-系统”三维机制‌,使其从经验技术升级为‌可量化、可验证的精准医学工具‌,故特定穴被高度重视的原因。

许建阳

于朗麓书院

2025.2.26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