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黄饲老马 可使光鉴人
地黄饲老马,可使光鉴人。
融为寒食饧,咽作瑞露珍。
丹田自宿火,渴肺还生津。
愿饷内热子,一洗胸中尘。
——苏轼(宋)
苏东坡的《地黄》这首诗语言优美,用词精准,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比喻,将地黄的种植过程和药用价值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自然元素和药材名称,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药香和文化气息。诗中还运用了典故和历史人物的引用,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深度、是一首托物言志的佳作,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健康的追求。该诗是苏东坡在广东惠州罗浮山引种草药时的作品。
一、地黄的性味归经
地黄,别名怀庆地黄、生地、地髓、干地黄等。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分为鲜地黄,干地黄和熟地黄。地黄的最早记载出现在《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简洁而精准地描述了其性味、主治病症及功效特点。《本草便读》:“地黄出怀庆者佳,今河南河内等处皆种之”。2024年纳入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地黄分三种,功效各不同。1、鲜地黄,味甘苦性寒,归心肝肾经。具清热生津、凉血、止血功能。主治热风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等症。2、生地黄,味甘性寒,归心肝肾经。具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功能。主治热病、舌绛烦渴、阴虛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等症。3、熟地黄,味甘性微温,归肝肾经。具滋阴补血、益精填髓功能。主治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虛萎黄、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等症。禁忌:1、生地黄: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2、熟地黄:本品性质黏腻,有碍消化,凡气滞痰多、脘腹胀痛、食少便溏者忌服。重用久服宜与陈皮、砂仁等同用,以免黏腻碍胃。地黄主要含环烯醚萜、单萜及其苷类。尚含苯甲酸、苯乙酸等多种有机酸、甾醇、氨基酸等。降血糖、抗衰老、止血、抗炎免疫、抗肝损害等作用。
二、地黄的配伍运用
临床上地黄的配伍灵活多样常见配伍:地黄配伍特点解析(2025年更新版)
地黄为滋阴凉血要药,生熟异治,配伍原则鲜明。以下从性味协同、功效互补、经典应用等维度解析其特点:(一)性味协同,双向调节,1、生地配伍生石膏,清+养:清热不伤阴,养阴不助热,清气分热;熟地配伍砂仁,补+通:补血填精,兼防滋腻,化湿行气。(二)功效互补,增效减弊。1、生地黄:清热凉血 × 养阴生津:生地黄+水牛角,凉血解毒。血分实热共清,透热转气(犀角地黄汤);2、生地黄+天花粉,滋阴润燥,生津止渴,缓解糖尿病口干(玉泉丸);3、生地黄+茜草,止血不留瘀,凉血散瘀,治血热夹瘀(妇科崩漏);4、熟地黄:补血填精 × 益肾固本,熟地黄+鹿角胶,精血同补,填补下元,治精血亏虚(龟鹿二仙胶);熟地黄+肉桂,阴阳双调,阴中求阳,改善肾阳虚(肾气丸);5、熟地黄+木香,补而不滞,行气化滞,防滋腻碍胃;(三)经典方剂中的配伍角色,1、六味地黄丸,熟地黄,三补三泻(山茱萸+茯苓),滋肾阴,泻虚火;2、清营汤,生地黄,清营透热(玄参+银花),透热转气,养阴护营;3、四物汤,熟地黄,血家百搭(当归+川芎),补血活血,调经止痛;(四)现代配伍新趋势,慢性病调理:1、熟地黄+黄精 → 抗衰老(激活自噬通路,《中医药现代化》2024);2、生地黄+葛根 → 降糖护肾(抑制AGEs生成)。3、肿瘤辅助:生地黄+白花蛇舌草 → 减轻放化疗后阴伤血热。4、配伍特点总结:生地黄,清、养、散(凉血养阴散瘀),急性热病、免疫调节;熟地黄,补、填、固(补血填精固本),慢性虚损、抗衰老;5、配伍禁忌与注意:1、生地黄忌配温燥药(如附子),易耗阴动血;2、熟地黄慎单用,需佐理气药(如陈皮)防壅滞;3、出血性疾病(血热用生,血虚用熟)。
地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作为“四大怀药”之一,与山药、牛膝和菊花并称。其不仅在国内颇有名气,而且也深受海外人士的盛赞。人们把“四大怀药”当作稀贵礼品相互赠送。许多国家把“四大怀药”称为“华药”。地黄花语:热爱,奉献。
许建阳
于朗麓书斋
2025.2.22